大图:华南植物园内繁育的怀集报春苣苔开出了紫色花瓣,每一株苦苣苔科植物都带有专属的二维码标签。

小图:怀集报春苣苔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受访者供图。

南都讯 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育苗大棚内,一盆盆怀集报春苣苔叶绿花白,长势喜人。但受生长环境变化影响,于2012年首次被发现的怀集报春苣苔目前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专家表示,怀集报春苣苔是广东省特有种,目前已知仅1个居群,数量极少、分布范围极窄,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建议应尽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其进行保护。

首次被发现时仅约200株

怀集报春苣苔是我国苦苣苔科最为稀有的物种之一。“这苦苣苔生长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很易被忽略,我们就差点没发现这个新物种。”首次发现怀集报春苣苔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员康明,他一眼就看出了洞穴里的一小片浓绿植物“与众不同”。引种到华南植物园后,经过研究鉴定,确认这是个“新种”,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的植物分类学期刊上,该物种以发现地来命名,取名为“怀集报春苣苔Primulina huajiensis”。大部分苦苣苔科的生长高度依赖于喀斯特生态环境,易受干扰,植被一旦遭破坏则极难恢复,因此喀斯特被学术界定为世界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生长环境被破坏影响生存

“这几年发现种群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少,这一次去只剩下几株了。”康明认为,怀集报春苣苔个体数急剧下降与生存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洞穴附近居民种植了大量桉树,阻挡了洞口光线,“洞穴里面的温度、空气条件都发生了改变”,使得该物种在洞内分布受到影响。最近,康明团队再次去到现场,发现洞穴中只剩下数株怀集报春苣苔。

最快明年实现野外回归

华南植物园加强野外种群调查和引种收集,如今已在植物园实现人工繁育并建立了迁地保育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为该物种的引种回归研究和种群恢复提供了保障。华南植物园目前收集、保育的苦苣苔科植物有200多种,先后培育出“黄钻”“紫霞”“红蝴蝶”“彩虹”“皇冠”“紫云”等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植物新品。

令人欣喜的是,包括怀集报春苣苔在内的不少苦苣苔科植物已经实现人工繁育。预计最快明年通过移栽人工繁育的怀集报春苣苔种苗至其原分布生境,实现野外回归。康明建议在怀集报春苣苔的发现地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小范围实施保护,“普通民众不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资源,就是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的保护。”

暂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

“从生物多样性来讲,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康明表示,怀集报春苣苔的种群不断缩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生存受到威胁已是不争事实。遗憾的是这个物种目前还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保护范围,希望相关部门及时对怀集报春苣苔的濒危程度进行评估,提高社会对苦苣苔科植物保护的意识。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摄影(除署名外): 南都记者 刘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