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有云,医者仁心,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

因为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只有身体上的痛苦,来自内心的苦痛挣扎或周遭环境所逼迫的压力,有时候会扮演比疾病本身更加夺命的角色,比如长久以来,人们讳莫如深的艾滋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6月5日,艾滋病首次被正式记载。

如今40年过去了,在“抗艾”之路上,无论是听闻者、HIV病毒携带者还是患者, 都曾被“扣”在舆论范畴的牢笼下——远躲近闪、舆论攻击、讳疾忌医、饮鸩止渴、轻视生命……这些由艾滋病毒衍生出的问题超越了身体层面,加之全球约为3982万的感染者的庞大数量,使艾滋病成为了全球化社会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

从“柏林病人”到“伦敦病人”

从“柏林病人”到“伦敦病人”

“抗艾”之路上,医者施以仁爱的脚步从没有停歇,“柏林病人”、“伦敦病人“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明。一方面,这些以地名命名的代号并非为了增加神秘感,而是现代医学人文对艾滋病患者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这两位病人的出现,标志了在医者的不懈探索下,开启了造血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全新医疗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久以来,艾滋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虽可控制,但不能彻底清除潜伏状态的HIV病毒,且有严重的耐药性问题【2】。

直到2007年,一位德国科学家报告了首例HIV感染者被功能性治愈的病例,这位治愈的病人被称为“柏林病人”——1995年,“柏林病人”被确诊为HIV感染者,2006年又患上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他准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体内重建一个免疫系统。当时的主治医生希望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要携带一对CCR5Δ32突变的基因,因为他要让患者利用这次“换血”的机会,获得一个可以持续抵挡HIV入侵的全新免疫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林病人”Timothy Ray Brown

2007年手术结束到现在,医生在“柏林病人”的血液、肝脏、肠道、大脑、淋巴组织及血浆中都没有检测到HIV病毒。为了保护这位世界首个感染HIV后被治愈的患者隐私, 学界给了他“柏林病人”的代号, 但2010年他主动公开了自己的名字:Timothy,希望能以此鼓舞 HIV 感染者。

12年后,第二个同样的病例——“伦敦病人”出现了,这位病人已经停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超过18个月,同样没再出现HIV病毒感染迹象。

造血干细胞,扫清艾滋病毒的“骑士”

造血干细胞,扫清艾滋病毒的“骑士”

“柏林病人”的主治医师之所以要寻找“携带一对CCR5 Δ32突变的基因”的造血干细胞,是因为有研究表明,CCR5是HIV入侵免疫细胞重要的共靶点之一,在其缺失的情况下,HIV的侵袭率明显下降【3】。也就是说,是CCR5是给HIV打开方便之门,所以,将敲除CCR5的细胞送回体内,是细胞层面治疗艾滋病策略的核心。

但敲除掉CCR5基因的细胞不可能自己回到人体内,它需一位“骑士”——造血干细胞。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成熟的应用,可以治疗多种造血系统肿瘤及免疫相关疾病,这为艾滋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优秀的平台【4】。

而近日“重庆首例HIV感染合并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消息,是继“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之后,又一次证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HIV感染合并血液重疾治愈的平台意义:今年56岁的吴先生被诊断为HIV感染合并淋巴瘤,10月20日吴先生进行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回输过程非常顺利。

术后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及合并症,造血顺利恢复,近日顺利出仓后各项指标达完全缓解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重庆首例HIV感染合并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官方账号

吴先生造血功能的顺利恢复,说明干细胞这位“骑兵”在他的体内已经成功“安家”,如果我们再叠加“柏林病人”的情况来看——只要获得敲除CCR5基因的细胞,吴先生也有机会通过“换血”的机会,获得可以持续抵挡HIV入侵的全新免疫系统。

说的通俗一些,干细胞在吴先生体内成功恢复造血功能,就如同搭建了一个“舞台”,有了舞台,被敲除关键基因的“演员”才能有地方表演。而已有研究表明,基于CCR5基因敲除治疗艾滋病的新策略能够在体内安全、有效的控制HIV病毒的载量, 具有转化到临床的重要价值【5】。看来,治愈“柏林病人”与“伦敦病人”的稀有基因,已经走上了“可制造”的临床之路,治愈艾滋病提上日程指日可待。

间充质干细胞,从“重建免疫系统的希望”出发

间充质干细胞,从“重建免疫系统的希望”出发

当然,干细胞除了充当“运输骑兵”,还有望为“抗艾”路上的“第一将领”。众所周知,感冒对普通人来讲并不可怕,但对艾滋病人来说就十分危险,因为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统被HIV病毒所破坏,自我修复能力远没有健康人强大。而艾滋病的医学定义,本就是一种叫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抗艾”策略中,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一直未停,而随着再生医学的兴起,干细胞之于“再生”的价值进入了研究领域——王福生院士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发文,其研究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治疗“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患者安全且耐受,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显著增加。

研究中,7名免疫无应答者接受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其结果显示【6】: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48周后,CD4+ T细胞数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
  • 低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至少部分改善了患者的免疫重建

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可以从骨髓、脐带、胎盘、牙髓、脂肪等组织中提取,它强大的分化能力,理论上可以修复一切损伤,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免疫调节等作用。也就是说,重建免疫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可发挥免疫调节的特性,在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样的优势,让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在艾滋病的治愈上带来希望之光,也为整个干细胞领域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价值——按照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完成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共73项,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相关项目49项,约占所有干细胞项目的2/3,而全球范围内批准的18个干细胞产品中,也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主【7】。

时至今日,艾滋病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但需要医者的不断前行,也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自1988年起,每年的12月1日被世卫组织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从首届主题:“全球共讨,征服有期”到今年的“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足见“医者仁心,大道至简”的人性光辉,而引领再生医学的干细胞,也同样以大道至简的姿态,将人类难以攻克的疾病,引向人类初始的形态——细胞。而干细胞研究将与医者同行,慢慢找到所有谜题的答案。

参考资料:

【1】2019全球艾滋病最新情况.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9-07-16[引用日期2020-10-12]

http://hkb980dd.pic44.websiteonline.cn/upload/0ezt.pdf

【2】【5】徐磊. 建立CRISPR敲除造血干细胞CCR5基因治疗艾滋病新策略[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

【3】【4】战智琰,李彦欣.iPS细胞技术在HIV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05):532-535.DOI:10.13419/j.cnki.aids.2018.05.31.

【6】《中科院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安全可靠》

https://www.sohu.com/a/480191291_121113851

【7】李梦诗,王越,徐莎,王灵,刘文庸.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1,42(08):949-956.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