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纯阳宫九窑十八洞的修缮保护

《文物世界》 2010年03期 张建华

一、“九窑十八洞”概况

纯阳宫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为供奉著名道士吕洞宾的道观,因其道号纯阳子故而得名,也称吕祖庙。纯阳宫是一座道教文化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建筑规模较大的明清时期建筑群。该宫整体建筑设计新颖,摆脱了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布局的宏大庄重风格,其布局奇巧紧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廊腰回漫,清静典雅。在现代化的繁华喧嚣都市中可谓是一处清幽宝地。

“九窑十八洞”坐落于纯阳宫四进院落,是一组相对独立的院落。整体为二层建筑,一层为砖券窑洞结构,二层为砖木混合建筑,总平面呈八角形,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4.4米,占地面积1222平方米,建筑面积1345平方米。底层用砖券窑洞八面围合。中轴线上南、北向的门洞前后贯通,分别与吕祖殿、第五进院落相连。窑洞之上在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楼一座。四个转角部位各建九角亭一座。四楼四亭,按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方位而建,取名为“八卦楼”。院内正中耸立一座底层方形、上层为八角攒尖的亭子,亭子的上层北侧有天桥与北楼围廊相连。在北楼后椽、门洞的两侧分别砌筑台阶登临窑洞顶部。

东、西二楼的底层为一明两暗砖券窑洞各三孔;北楼底层是砖券无梁殿结构,俗称“枕头窑”;南楼的底层正中为通道,通道两侧壁体上有小型券门通向侧窑;各角亭下层在转角45°位置开券门,门内于侧壁上再辟券门与次孔相通。各面次孔窑洞的前檐壁体上均为砖券圆窗,窑洞后壁砖墙封闭,无装修。

上层建筑基本分为三种形制:东、西、北三楼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檐廊式单檐歇山顶;南楼为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四架前檐廊式单檐卷棚悬山顶;“九窑十八洞”四角亭形制一样,为周檐廊式单檐九角攒尖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窑十八洞”院落的四楼、四亭及底层窑洞均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修缮前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层各建筑都存在漏雨问题。各建筑的屋顶筒瓦的捉节夹垄灰全部脱落,瓦件脱节;碎裂、残缺的筒瓦占到总数的25%,其中北楼后坡的筒瓦碎裂比例占到35%;西楼正脊两侧的瓦件严重错位、残缺,雨水直接下渗于泥背内;此外,各建筑檐口勾头、滴水及角部套兽的残缺量达到总数的25~30%,西南角亭局部缺失的垂兽用水泥沙浆补抹。

2.木基层局部凹陷。东楼后檐檐口、东北角亭脑椽部位、北楼前檐东次间等部位的屋顶局部凹陷;北楼望板多处塌落,泥背外露,角亭檐部的望板严重糟朽、跌落,相应的飞椽背部也存在糟朽问题,北楼东山出际的椽子已有数根折断。

造成木基层局部凹陷、各建筑屋顶漏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年久失修的自然损坏;另外,通过对北楼前檐东次间踏闪的望板及折断椽子的材质分析可知,望板厚度仅3.5毫米~10毫米,且大多数为条状或片状,长期受压,因而造成椽档处多处塌陷,其中角亭檐口部位因风雨侵蚀,望板已经严重糟朽,飞椽背部也因之造成同样的状况;各建筑的椽子直径仅8厘米,现存檐椽大多劈裂、垂弯,北楼东山出际的椽子已有两根折断。塌陷的望板、垂弯的椽子导致了屋顶瓦件的错位、脱节,也是屋顶大面积渗漏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窑洞顶部以及各建筑室外地面全部为水泥铺抹,现已大多崩裂,造成地面凹凸不平,部分雨雪水顺裂缝处下渗,流入室内;上层建筑室内地面已非原制,为现代蓝机砖铺墁。其中西北角亭的北侧廊下与南楼室内的系原有,为方砖铺墁。

在周边窑洞的顶部、各建筑前后椽部用条砖砌筑有起防护功能的花栏墙,向院内一侧已由蓝机制砖和水泥砌筑;南楼向院外一面的花栏墙为原有构筑。

西楼与角亭之间的围墙已改为红机砖水泥砌筑;东楼与角亭之间的围墙是原有建筑,用手工青砖淌白砌筑,内壁为海棠池墙面,周边清水墙、壁心红灰罩面,墙头施布瓦墙帽,墙体外壁通体为清水墙面。

各建筑的台阶,包括由底层登临上层的台阶已由原来的条石更换为机砖砌筑水泥沙浆抹面。仅北楼后檐与前檐明间门洞位置保留有原黄砂岩条石。

4.一层窑洞内外砖墙由地面向上两米的部位严重酥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水泥抹面,由空鼓脱落的水泥层位置可以看出,当时并没有对原酥碱部位实施剔补加固和防护处理。各孔窑洞内壁的白灰离皮,大面积脱落,内壁也存在酥碱问题。

5.东、西楼下层次孔窑洞向院内一面墙上原有槛窗为圆形,现状为方形玻璃窗。据了解,原来槛窗的样子和南楼以及角亭下的圆窗一样,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用作办公场所时为增加采光面积,拆除券砖改成了现代大方窗。各建筑台明也是这一时期用蓝机砖替代了原来破损的条石。

6"九窑十八洞"院落所属各建筑的主体机构保存较为完整。上层建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屋顶漏雨,已经导致本来就比较薄弱的木基层出现多处凹陷变形;其次,勾栏起翘、油漆脱落,不仅不能起到保护木构件的作用,也影响了古建筑的美感。

下层窑洞砌体外壁的条砖大面积酥碱,内臂抹灰脱落,不仅影响到壁体的稳定,也不适合文物陈展。

院子内外的耐火砖院面、水泥铺抹的墙体外壁与上层地面、水泥砌筑的台明、台阶等,也改变了文物建筑院落的原状,与原有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建筑环境极不协调,同时上层地面凹凸不平、地表水下渗,破坏了窑洞的顶部结构。

由于院内排水不畅,经雨水侵蚀,导致底层窑洞四周墙壁开裂,爆鼓严重,对建筑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并造成局部地基沉陷,导致建筑倾斜。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按照设计方案,委托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对"九窑十八洞"建筑进行了复原修缮,本工程自2008年5月开工,经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5月31日全部工程告竣。

二、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鉴于"九窑十八洞"院落所属各建筑现状,二层建筑需要对其瓦顶进行揭顶修缮,并对基础实施加固。重饰装修,修接梁柱。一层窑洞需要剔补加固酥碱的条砖,去除建筑外侧所有的水泥及耐火砖地面,恢复建筑原状,使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并能满足艺术博物馆文物陈展的需求。在修缮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措施。

1.构件检查、编号记录、订制编号标牌

首先对拆下的木构件逐一进行清点,并作编号记录,订制编号标牌,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定可用木构件及废弃更换补配构件,为下一步备料做好充分准备,并与原确定好的供货方联系提前备好优质木材。

2 石木构件的修复加固和配制

经过认真检查,对完好的构件,清理积垢后继续使用。对可继用构件,如有裂缝则视其裂缝宽度、深度、长度等不同情况进行剔补修复,原则上对宽度超过10毫米,深度超过50 毫米,长度达1米以上的裂缝进行剔补,除垢清理,然后用木条加环氧树脂进行补缝,表面糟朽不超过构件的三分之一者,则除去糟朽部分用同质材料进行剔补并用环氧树脂粘接,然后用铁钉钉牢。表面糟朽深度超过其断面高度三分之一者则不可使用,用与原构件的同质材料复制。梁柱等受力构件则用硬度较强的优质落叶松复制更换,所有加固剔补更换构件在材质上要求原材料一致。在制作工艺、制作手法、卯口作法和外观形制均参照原构件进行。

3.二层建筑构件安装

(1)柱顶石安装

在二层层面上找准位置,用硬性水泥砂浆稳固柱顶石,统一放线,用原先备好的杖杆反复验证,准确无误后,安上木构件。

(2)木构件安装

所有木构件在加工制作、整修加固完毕后,先在平地进行局部试安装搭套,用杖杆验证尺寸,准确无误后运至安装现场,进行组装。先内后外,依次按登记号顺序进行安装,双排柱同时安装。边安、边吊正、边固定。等安装完毕后统一再复检其高度、水平度、垂直度,然后支杆拉牵,牢固度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构件吊装,安装完毕后再仔细检查卯口、尺度戗杆、拉牵牢固度,确认无误后进行木基层安装。

(3)木基层安装

统一在檐檩、金檩上点椽花,然后钉椽子、飞子。钉飞子时椽下站人观看协同,钉飞子人员将飞子摆平安正,椽尾统一挂线截齐。望板选用落叶松木材,单面刨光,制作柳叶缝由檐口往脊部钉铺,每块板靠紧钉牢,为加强整体拉接性能,板接头要错开,不能将接头钉在一根椽子上。

4.窑洞内外墙体、院落地面修缮"九窑十八洞"作为展厅,原水泥地面改作方砖地面。墙体破损严重的地方,用钢梁支架支撑,挖掉破损条砖,再用和原尺寸一样的条砖砌筑,由酥碱造成脱落的墙面,采用一般的剔补技术。院落地面要先做好防水处理,然后用方砖铺墁,窑洞前台阶用条石压沿。回廊亭通往灵宝洞顶的钢架梁水泥路面桥,与回廊亭交接处钢梁端头紧压后檐檩,考虑钢梁热胀冷缩对回廊亭的影响,本次将钢梁顶柱由原来的装修外移入装修内,并抬高顶柱使钢梁端头与回廊亭建筑分离开来互不牵连,接缝处下瓦瓦以防渗水。

5.装修

(1)“九窑十八洞”东、南、西、北正中以及四个角落均设板门、砂石立抱框、上槛、地伏及石门枕,石立抱框下部酥碱,采用环氧树脂浆粘砂岩剔补加固、做旧,窗户恢复原来的圆洞形状。

(2)“九窑十八洞”原门、窗、立抱框修整、安装,尽量采用和原来构件一样的材质,环氧树脂胶粘接照原样剔补安装,短缺构件均使用优质红松木,参照原样配制安装。楼梯由条砖踏步改为条石踏步。窑洞顶部平台用方砖墁铺,前设木栏杆及南北边砌十字花格墙围护一层顶部,两侧安置木栏杆。

6.资料收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资料收集,所有构件均有记录。对典型构件专门记录和摄影记录。在施工期间,每日填写施工日志,对施工过程做全方位的记录。

在“九窑十八洞”的修缮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掌握原来的结构和情况,我们查阅了有关太原纯阳宫的大量资料,走访了曾经在纯阳宫居住过的老住户,为修缮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修缮后的“九窑十八洞”,基本上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受到了游客的好评。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