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摘要: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我国区域科技人才分布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的趋势凸显,科技人才加速向东部及少数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东北和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加剧。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议从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完善人才计划管理制度、健全区域科技人才互助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有效应对。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同,以及有些地方在引才过程中无序竞争等原因,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趋势逐渐凸显。本文结合R&D人员统计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的总体情况

“科技人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对“科技人才”的概念形成共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将科技人才定义为: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等科技活动的人员。但基于这一定义的统计数据难以获取。国际上通常用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反映科技人力投入资源的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计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这一指标能够一定程度综合反映研发人员数量和活动情况,且是国际通用的统计指标。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这一指标数据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区域分布进行分析。

科技人才区域分布概况

近年来,全国R&D人员(以R&D人员全时当量计,下同)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9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为480.1万人年,较2015年增加了104.2万人年,年均增长6.3%,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

从地区分布看,我国R&D人员分布总体呈现出东多西少的格局。如图1所示,2019年东部地区的10省市集中了全国65.6%的R&D人员。东北地区R&D人员占比最少,仅占全国的3.9%。中部6省和西部12省(区、市)R&D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7.8%和1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研发人员投入密度(R&D人员全时当量/常住人口)来看(图2),截至2019年末,东部地区研发人员投入密度为58.1人年/万人,中部地区为23.0人年/万人,西部地区为16.0人年/万人,东北地区为17.3人年/万人,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但已被中部地区赶超。从2015年以来变化情况看,除东北地区外,各地区R&D人员投入密度均有所增加,其中,中部地区增速最快,科技人才加速集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用人单位类型看科技人才区域分布

2015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人员均有增长,增幅分别达到4.6%、2.6%和12.4%,高校R&D人员增幅最为显著。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315.2万人年,分别是高校和研发机构的7.4倍和5.6倍,约占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的七成。而在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则分别是高校和研发机构的6.9倍和7.4倍。整体上看,企业对R&D人员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但其R&D人员占全部R&D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同时,研发机构R&D人员增速缓慢,R&D人员向高校流动加速。

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19年东部地区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达217.5万人年,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总量的69%。东北地区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总量较2015年减少了24.1%,显示该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明显下降。从具体省份来看,广东、江苏和浙江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总量位居前列,领先优势明显,且均有大幅增长;黑龙江、吉林、海南、天津等地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较2015年明显减少。

研发机构R&D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陕西两省。2019年东部地区研发机构R&D人员达23.4万人年,占全国总量55.2%。2015年以来,西部地区研发机构R&D人员整体增幅最大,达到4.2%,2019年四川和陕西研发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分列全国第二、三位,仅次于北京,两地研发机构对R&D人员集聚效应明显。从具体省份来看,2015—2019年重庆和海南研发机构R&D人员增幅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和17.3%。

高等学校R&D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截至2019年,东部地区高校R&D研究人员达28.7万人年,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从具体省份来看,北京、江苏、上海等地高校R&D人员总量位于全国前三位。2015—2019年,除新疆外,各地高校R&D人员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北京、江苏、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增幅较大,均超过15%。

从研发活动类型看科技人才区域分布

R&D活动按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类型。近年来,我国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研发活动的R&D人员数量均持续增加,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增长较快。2019年,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39.2万人年,同比增长28.5%。应用研究人员同比增长14.1%,试验发展人员同比增长7.2%。如图3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各地区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研发活动的R&D人员数量均有所增加。中部地区各从事三类研发活动的R&D人员增速均超过其他地区,反映出中部地区科技人才的强劲增长态势。各地区都是基础研究人员增速最快,这与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密切相关。

从各类研发活动R&D人员占当地R&D人员总量比例来看,2019年,东北地区基础研究人员和应用研究人员占比最高,分别达23%和23.2%;东部地区试验与发展人员占比最高,达82.4%。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试验发展人员分布在企业,基础研究人员和应用研究人员则主要集聚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研发活动类型R&D人员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企业研发人员集聚程度高,企业技术创新更为活跃,而东北地区有更高比例的R&D人员集聚在体制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的变化趋势分析

从2015年以来全国各区域R&D人员变化情况来看(图4),东部地区R&D人员从2015年的246.8万人年增加到2019年的314.9万人年,年均增长6.3%,增速放缓,但增量仍领先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R&D人员增速较快,从2015年的63.2万人年增加到2019年的85.5万人年,年均增长7.8%,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R&D人员从46.8万人年增加到61.0万人年,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增幅较小。东北地区R&D人员连续多年下降,由2015年的19.1万人年降至2019年18.7万人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人才加速向东部地区集聚

我国R&D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东部10省市R&D人员全时当量整体从2015年的246.8万人年增加到2019年的314.9万人年,占全国R&D人员总量的65.6%,其中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R&D人员全时当量实现逐年增长。如图5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广东R&D人员全时当量居全国首位,江苏和浙江紧随其后。这三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科技产业较为发达,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强,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其中,广东科技人才优势尤为明显。2019年,广东R&D人员达80.3万人年,超过西部12省(区、市)之和,是东北三省R&D人员总量的4.3倍。在基数庞大的基础上,2015—2019年的年增长率也达到12.4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上海高层次人才集聚度高。2019年,北京、上海R&D人员总量分别为31.4万人年和19.9万人年,数量与广东、江苏、浙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从结构上来看,两市高层次人才占比较多。R&D研究人员是指R&D人员中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的人员。北京和上海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占比均超过50%,北京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达到66.2%,而广东和江苏则为34.9%和38.6%,显示出北京和上海在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海南科技人才储备薄弱,但呈现增长势头。在区域数据统计时,海南被纳入东部地区,但其科技资源稀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少,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有限。2019年,海南R&D人员全时当量只有0.9万人年,仅高于西藏和青海。但近年来,海南省凭借自贸港建设发展吸引人才,科技人才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快速增长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2015年以来,中部地区各省R&D人员增速较快,从2015年的63.2万人年增加到2019年的85.5万人年,年均增长率为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如图6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科技人才稳步增长。2019年,4省R&D人员全时当量均达到15万人年以上。其中,科技资源丰富的湖北和安徽表现抢眼。湖北仅武汉市就拥有80余所大学,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00万。湖北有19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光电子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安徽近年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中科院系统的院所,积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了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带动当地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江西科技人才规模增长迅速。江西R&D人员全时当量与安徽、河南、湖北、湖南4省有较大差距,但其R&D人员全时当量近年来增长迅速,2015—201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73%。江西近年科技人才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以南昌高新区为主要发力点搭建平台、集聚企业、吸引人才,科技人才总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

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分化明显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区、市)。2015—2019年间,西部地区R&D人员从46.8万人年增加到61.0万人年,总量较少且区域内分布也极不平衡。从2019年西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来看,四川、陕西和重庆三省市的R&D人员全时当量之和约占西部12省(区、市)R&D人员总量的63%。如图7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数省份科技人才总量少。西部12省(区、市)科技人才总量不及江苏或广东一省的R&D人员全时当量,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倒数8位中有7个省份属于西部地区。2015—2019年,除四川、重庆外,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增长较为缓慢,部分省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四川表现抢眼。2019年,四川R&D人员达到17.08万人年,自2015年来,年均增长近10%。省会城市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增强,2019年成都外省籍就业大学生占比达到35%,这得益于成都近年来加快科技人才聚集培育体系建设。目前,成都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计划通过3~5年努力,基本构建起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进一步增强对海内外科技人才的吸引和承载力。

重庆和贵州科技人才增幅大。2015—2019年,两省市R&D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均超过1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显示两地科技人才吸引力大幅增强。

东北地区科技人才整体流失

东北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整体出现持续下降态势。由2015年的19.1万人年降至2018年的16.9万人年,2019年回升至18.7万人年,但仍低于2015年水平,仅占全国总量的3.89%。其中,2015—2019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R&D人员全时当量都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9%和-3.73%。2015—2019年,辽宁R&D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4%,表现相对较好,但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8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数据显示,东部和中部也有少数省份R&D人员全时当量规模缩减,出现科技人才流失趋势,这与当地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可供科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及事业发展空间有限,R&D经费投入强度不高等因素有关,应当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几点思考

总体上看,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但区域分布差距愈发明显,科技人才加速向东部集聚,西部多个省份与东北地区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区域科技人才失衡加剧,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进而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远负面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引导发达地区合理确定引才目标,科学制定引才政策,不利用财政资金设立高标准条件待遇从西部和东北地区招揽科技人才,避免恶性竞争。鼓励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改善政府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支持西部和东北地区采用柔性方式引才用才。引导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引进人才,避免无序争夺人才导致人才资源低效配置或闲置浪费。

二是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实际基础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重大产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等建设布局,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适当倾斜,支持其以高水平产业和事业平台集聚人才。结合当地学科优势,适当增加西部和东北地区研究生招生名额,扩大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充实科研团队青年后备力量。

三是完善人才计划管理制度。引导地方和用人单位按需引才,不以人才称号和学术头衔“按帽论价”、比拼财力招才抢才。中西部、东北地区因享受倾斜政策取得人才称号的科研人员,在人才计划支持周期内离开相关岗位的,应取消人才称号和相应支持。同时,逐步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培养补偿机制。

四是健全区域科技人才互助机制。深化区域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完善科技人才对口帮扶开发机制,推动区域科技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加大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人才专项向西部、东北地区的派出力度,组织协调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赴欠发达地区定点帮扶,形成区域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格局。

作者:姜柏彤、蒋玉宏,科技部人才中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科技人才杂志,原载于《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5期

产业 | 工业化 | 数字化 | 人才 | 创新创业 | 颠覆性技术 | 科技指标 | 科技政策 | 前沿技术 | 知识产权 | 智库 |

获取方法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系列将陆续呈现,多多关注哦!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