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且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并不排斥这句话的普适性。然而当特殊的情况下,这句话并不一定是真理。当父母面对的是普通的孩子的时候,这句话没问题,然而当孩子的性格非常特殊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耐心和关心来面对一个未知的未来的。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以及这样一群人,他们非常特殊,但这群照料孩子的人却显示出来了比父母更加强大的耐心和爱心。
《标准之外》聚焦的是一群患有自闭症的青少年以及为了治疗这群青少年而奔波的独立机构的社工们。川努和马力克是两个非营利性机构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救助那些被社会机构拒之门外的患有严重自闭症的青少年。二十年如一日,川努和马力克因为这份工作而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看着机构中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好转,且还有大量的孩子等着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川努和马力克都感觉到很欣慰。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当政府相关部门与他们交谈之后,这两个人所经营的福利机构可能要面临被关闭的风险。本片聚焦的是两个人的工作日常,同时也将大量的目光集中到了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身上。
这群有着特殊性格的孩子们,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人生呢?这一点恐怕所有人都不了解,从本片中体现出来的看,这群孩子们本身并不坏,然而却容易让家长们以及福利机构的其他人们失去耐心。对于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们都有新的体会,小孩子是需要耐心交流的,然而当孩子们步入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这种耐心是会渐渐的降低的,因为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比起一般的小孩子来说具有更加完善的情绪管理能力。
这也就是青少年跟儿童的主要区别,如果让一个家长或者是老师去管理几岁的儿童,他们所使用的是一种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之下,可能要倾注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但如果让家长和老师去管理一群十几岁的青少年的话,那么他们并不会用小孩子的规则去约束青少年,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并不适用。小孩子可能因为无知会去尝试各种各样危险的行为,但是青少年比小孩子接触到了更多的社会规则之后,他们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基本的危险行为他们是不愿意去尝试的。
这种小孩子与青少年的区别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很明显。影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几个自闭症的一般表现,一个孩子总喜欢按下地铁的警报,这属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但他就是忍不住;另一个孩子喜欢用头撞墙,这属于自残的行为,但是他的身体却不受控制。这些看似极端实际上却是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的日常。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和老师们会有耐心去关心他们吗?
当然,我们不应该怀疑家长和老师中的部分人会具有耐心帮助他们走出来,但是对于一般家长和老师们来说,这是一个让自己痛苦的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片中的川努和马力克两个人坚持了二十多年,他们无微不至得到照料以及对于这些孩子们全面的理解之下,好多孩子都逐渐的好转出院,这就是他们两个人存在的意义。为此,甚至耽误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但两个人丝毫没有觉得这样的代价不可接受,他们完全将这样的工作当作一种救赎。
为社会注入爱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的事情的,但是真正的当这种行为需要自己去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退缩。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个社会难道不需要关爱?当然不是,只不过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关爱别人的时候,却不能完全的将自己推进去。丢掉自己去做一些有利于别人的事情的人,在这个信奉达尔文主义的当今世界,看似非常愚蠢。
片中的一个非洲的小姑娘,她的母亲执意认为自己的女儿中了邪,她并不想女儿交给川努的福利机构,而是要带回家乡驱邪。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她愚昧,但是这样的行为却是马力克和川努所面临的日常,而且还不算政府的相关机构的调查。
当川努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政府的两个调查员哑口无言,因为他们知道,川努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没法反驳。并不是因为这句话逻辑上没有漏洞,而是因为这番话代表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当家庭和一般社会并不愿意接受这些孩子们的时候,他们该何去何从,难道真的应给被绑上双手双脚来度过余生?这样的结局,没有人认真考虑。
当答案不能解决问题,标准将失去意义,当川努和马力克想要从标准之外探求真理的时候,这个社会并不会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问题吧。
你好,再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