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喷空风景名句背后的故事。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上一句,下一句到底是什么?是谁最先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喷空小编(喷空 公众号,喷空河南 网易号 ,人文喷空 头条号 等)是个80后,小学时候背诵过《桂林山水》课文,我们回望下少年时光。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地名最早来自山海经。《山海经》中有“桂林八树,在番隅东”的记载。秦朝开始设置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玉桂,又名肉桂,生长在亚热带的常绿乔木。是世界主要的香料植物之一,树木可做药材。在战国秦汉(其实现在也差不多)是属于“罕见珍贵”的树木,毕竟中原王朝主要在北方。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山水好,自古以来都知道。但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桂林山水甲天下,下一句最合适的是什么?

说法1: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个是明显现代人的风景广告。和洛阳牡丹甲天下,菏泽牡丹甲洛阳 差不多的玩法。

说法2: 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这几句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金武祥,被称为“晚清风雅名士”,曾任广西巡抚。

说法3:桂林之秀,宜为天下第一。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古人意思是有了,但还不是原句。

说法4:桂林山川甲天下。出自南宋末年桂州经略史李曾伯的《重修湘南楼记》,这里用的是山川而非山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谁是第一个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后是现代考古证明了。在桂林一处碑刻的后面,人们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被掩埋的碑刻。这是1201年(820年前),南宋桂林地区一次大型科考后的记录,被钟乳石覆盖(也有说因为作者罢官失势,某种刻意被掩盖),完整保存到今日。 碑刻诗词为南宋时期的王正功所写,王正功很早就当官,其太过于正直,一直被排挤。先后干过知县、通判等官,六十多岁被下派到桂林担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 ,大致就是集司法局、检察院、纪检委、督察局等于一体的省级、副省级官员。当时桂林是荒蛮之地。他在当地组织筹办“鹿鸣社”,就是类似学校、学院之类的,发展教书育人事业,这句诗正是出自于《鹿鸣宴劝驾诗》,即他在科考后宴请自己的学生以及其他文人所写。其中有一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人青意可参。”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全文来看,作者不是描写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在座的学生,考取功名,好好学习,让自己像桂林这风景一样秀丽。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出这个碑刻后,受限它的年代目前最早,基本认定南宋王正功是第一个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人(不排除他的学生后来也有传播),那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下一句,原诗中的“玉碧罗青意可参”也比较适合,属于对仗工整的一类,至少比较公允。见仁见智。古人王正功,因为一句通俗好记的诗词,被青史留名,这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最好的传承是文化(文明是状态,文化是表现),最好的广告是历史。一切人文皆水文,山水地理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原始出发点和见证者,河南有4大水系2700多河流8大湖泊9大山脉7万多座山2000多个乡镇46000多个村落,<喷空>系列公众号、头条号、网易号,我们学习在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喷空,河南方言(聊天、分享、交流的意思)。<喷空>,山水人文公众号,山水河流、文化典故、城市历史、乡村文旅文创等的浅尝辄止,河南4大水系2700条河流2650个水库2000个乡镇800个传统村落3大山地系统9大山脉74000多座山的坚持学习,来源于一群跨度60后到00后的小伙伴,文化遗产爱好者、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者、文旅、地产从业者等的山水野游、文化拾遗、文创文化传播、乡村文明生态与策划调研的涉猎分享。目前有数万公里走马观花,我们的视野、经历和认知都很有限,万卷书万里路,<喷空>学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