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来到习惯培养训练营,我是你的习惯培养教练,蒋红。

这是《习惯培养训练营》的第一模块,第一讲。

这一模块,我们学习培养习惯的概念。

这一讲,我们从一个支撑起整个训练营课程的基石概念开始:习惯(Habit)。

为什么要从概念讲起?

李笑来说,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很简单:

1、看他的操作系统里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

2、看他的操作系统里那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

所以,要想做个聪明人,做出更有价值的判断,首先要更新自己头脑里面的概念。

先看看这些场景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在工作中受气,领导总是要为难我;

在生活中受伤,家人总是不理解我;

在交往中受挫,大家总是不喜欢我;

在学习中受阻,一本书总是看不完;

......

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我的人生会变成这个样子,还会好吗?”

我也曾经为此困恼,意志消沉。

当天不遂人愿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爆发出负面的感情,这也是难免的事情。认为“这不是我的错”更是人之常情。

我也尝试并坚持过“怨天尤人”,把问题归为难以控制的环境,归为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平,或者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

但发现好像除了暂时让我获得了心理上的放松,并没有真正让我变得更好。过段时间,残酷的现实,又让我回到了焦虑的原点。

怎么办呢?

只能自己想办法不是吗?但凡有一点退路,我都不想动!

但人,往往都是被逼出来的,不是吗?

我很早就知道了,自己就是那个“三等人:困而学之之人”。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记得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我考69名(全班72人),当所有人都不再为我着急上火的时候,我自己却急了! 觉得,自己再放弃“治疗”,那就没救了。

...

结果,中考我考上了而且是地区第七,所有人都在想我是怎么抄的...

最终,我高考文科全校第一,全市前五,全省前一百。

再也没有人问过我,抄谁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我又重新站在了行动的起跑线上。

但这一次,跟上一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有过一次成功“逆袭”的经验,我相信,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肯定是我方法不对,脑子里面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不清晰、不准确、不正确。

所以导致我的思考边界模糊,影响我的判断与决策,最终引发行动偏差。

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过去的你,决定了今天的你”,说是我过去的语言、行动和思考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我。是习惯造就了我的现状。

于是,我很想知道,习惯是什么,习惯怎么影响我的人生,我需要怎么办才能养成好习惯,改变我的现状。

习惯是什么?

习惯是什么?

那么习惯到底是什么呢?

习惯就是不依赖于意志力的重复的无意识的行动。

习惯有啥用?

习惯有啥用?

翻了很多本关于习惯的书籍。

对习惯阐述最早,最权威莫过于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2年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写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

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

虽然每种习惯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吃饭时点的菜,每天晚上对孩子们说的话,你是储蓄还是消费,锻炼的频率,以及你的思维组织与日常工作安排,对你的健康、工作效率、经济保障以及幸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可以说,习惯塑造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以及我们的未来。

如果能改变习惯,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会有习惯?

为什么会有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 95% 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只有5%左右的行动是在意识状态进行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无法同时加工所接收到的信息,只能把一部分长期重复的行动转为自动化运行,以节约大脑认知能力,从而让大脑有时间和空间思考更重要的问题

比如,

你从来不会去思考起床的时候是先穿裤子,还是先穿袜子,是先穿左脚,还是先穿右脚。

你刚学开车那会,打个方向盘和挂挡的配合都会手忙脚乱,但当你学会开车后,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歌,说不定还会时不时瞅瞅外面的风景,搞不好大脑还会因为太无聊,发个呆。

为什么?

因为一开始你不会开车,所以大脑需要调用大量资源来认知,但当你养成车技的后,开车成了自动化重复运行,之前的认知资源空出来了!

怎样培养习惯?

怎样培养习惯?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世纪90年用老鼠做习惯研究时发现了习惯养成的回路和步骤:

  • 第一步:暗示,能触发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
  • 第二步:渴求,也就是欲望和需求;
  • 第三步:反应,也就是重复的行为;
  • 第四步:奖赏,也就是行为的好处。

以吸引为例:

烟民看到暗示,比如一包大中华,那么烟民的大脑就会开始预期尼古丁的味道。单是看到香烟就足够让大脑产生对尼古丁渴求的冲动。如果没抽到烟,这种渴求就会一直增长,直到烟民不经思考就拿起大中华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习惯回路,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

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旧的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了解习惯的相关概念后,我开始了对自己过往习惯的剖析:

一、怨天尤人的习惯

1、暗示 → 结果不理想或遇到问题,产生压力;

2、渴望 → 不想承受压力,想减轻压力;

3、反应 → 推卸责任到别人或环境上;

4、奖赏 → 既然不是自己的错,心里好受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我以前不认真读书那会,一旦成绩差,我就着急上火,担心回去挨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的惯常行为是涂改试卷或者拿同学的卷子改名字,只要蒙混过关,我就不用挨揍了。得到的奖赏就是不用挨揍,心理负担也减轻了。

→考试结果差(暗示)

→→想减轻压力(渴望)

→→→涂改试卷或改同学卷子的名字(反应)

→→→→父母满意,我没压力(奖赏)。

既然这种方式简便省力,那我就更没有学习的动力了,抄多快,改名字要多久?

不好意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有一次,我兴奋过头,拿了一张高分卷子忘记改名字了,回到家牛逼哄哄地向老爸炫耀成就,可想而知,一顿暴打揭开了一段不可堪回首的过去...

你问这过去有多久,我估摸着得好几年吧...想想都疼!

所以你看,怨天尤人,弄虚作假,最终只是自己骗自己,结果还得自己承担!

二、积极行动的习惯

1、暗示 → 结果不理想或遇到问题,产生压力;

2、渴望 → 不想承受压力,想减轻压力;

3、反应 → 看看自己怎么办才能解决问题;

4、奖赏 → 最终问题得以解决,结果得以改善,让自己更有信心和动力面对困难和压力,心理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到后面,从学渣到“学霸”从路径上来看,暗示,渴望,奖赏其实都没有怎么变,只是应对方式(反应)做了改变,其最终结果就截然不同。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名言。

爱比克泰德曾这样说:“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也就是说,一件事怎么影响我们,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它。

面对同样的问题和困难,选择逃避和推卸责任,还是选择主动面对,最终导致结果的千差万别。

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就得养成积极行动的习惯!

今日所获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重复的无意识的行动。

习惯是大脑为节省认知资源,而设定的一套重复自动化程序。

没有习惯,人的大脑就会停止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将占据一切。

习惯的四大要素是暗示、渴望、反应(惯常行为)、奖赏。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

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焕然一新。

从下一讲开始,我要带你进一步了解习惯,辨认习惯的四要素,认识习惯养成的误区,学习习惯的种类,了解习惯养成的周期,助推习惯养成的工具和计划,以及各类习惯养成的标板案例。

思考讨论

你有哪些习惯,它们的回路是什么?惯常行为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