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DONG
ZHI
至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履长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极为重要的一节,大约固定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时逢冬至,阳气始生,杜甫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佳句。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们所居的北半球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由于从立秋之日起,脚下这块土地的积热开始耗散,从深秋、初冬到冬至漫长的时间里,大地的热量也即阳气,几乎消耗殆尽,万物萧瑟枯零,极待阳气轮回,草木复苏,故从这一天后,斗指正北,北方乾坤的元阳之气悄然滋生,并逐渐聚积于深冬至春始发。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节气,从先秦时期起,就有了祭祀、宴饮等活动,经历代传承不歇,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庆贺方式,冬至方挤身于四时八节之中。
于是,在南方广大地区,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流行祭天祭地祭祖先,并相聚宴饮的庆贺传统,在北方则形成吃饺子的习俗,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走进网络时代,每年的这一天,都要收到许多配有祝福话语的精美图片,以及诸多介绍冬至节气的相关文字,让人惊叹折服古代先贤,在漫长岁月里,以斗转星移为依据,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与自然规律相符相应的节气记时历法,使后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生活历程中,有法可循,有节可过,诚可书可歌,可敬可贺,从而也引发了我对这个流传两千多年古老节气的兴趣与惦记。
儿时,乡村漫长寂寥的冬季里,唯与雪相熟相伴相嬉,几乎没有冬至的概念,更别说对冬至重要性的了解。有的,是奶奶掰着指头,述说着“一九二九,斜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描绘越冬数九情节的民谚。 是每天早晨,爷爷背柴拾粪回来,胡须上挂的冰凌,眉梢与睫毛上染的白霜; 有的,是踏着黎明,父亲肩搭绳或挑着桶出门时,总不忘戴上那顶从部队带回来的老式火车头棉帽。是母亲一冬里,在碾道磨道边架点柴冒着烟, 焐手烤脚 的小火堆。
也许是生活条件差,抑或是天气彻寒的缘故,感觉那时候的冬天不仅来得早并且真的冻,每到入冬,即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寒流滚滚,数日内清澈碧绿、欢快奔腾的洛河,被封冻的严严实实,一条坦荡率性、流淌烟波的多彩河,几乎在一瞬间被咽喉扼锁,静若潜龙,玉带般妖绕于崇山峻岭间,有时,冻得鼓鼓的冰面上,常常会迸裂开一道道长长的豁口,直至“六九七九,冰消水走”,才渐次恢复了原来秀美的模样。
整个冬季里,期盼的是大年初一那顿热腾腾的饺子,对冬至吃饺子则没有丝毫记忆。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 如今生活富裕了,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一年四季,三步溜九吃饺子,俨然常态,但在一阳复始的冬至日吃饺子,还是具有非常特殊的习俗含义。
仔细想来,过去,洛河两岸冬季里,延续千百年的掀碾子推磨子、抠玉米捻毛线织口袋、挑水背柴拾牲口粪、和绳编筒盘犁耙,许许多多农耕生产活动,在现代文明浪潮的一次次冲刷中,几乎绝迹,也不会复而再至,但与大江南北一样,“过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却延绵不断地沿袭着,岁岁不息,生生相伴。
只是,这些年的冬季,明显没有过去那么冻了,大雪常常遇节不至,姗姗来迟,好几年,洛河都未能封冻,少了道冰封千里的壮丽景象,使人不由得疑惑,天道也在变迁? 好在几年以后的这个初冬,一场酣畅的大雪不仅随节应约而至,并且下得密集厚实壮观,让我隐约找到一丝年少时乡村冬季的感觉,并希冀这是一个近年少遇的大美之冬!
今天,又逢冬至,天空蔚蓝辽阔,寒意些微缭绕,在这“冬至晴,新年雨”的吉日预兆中,在这寓意“团圆幸福”的饺子宴饮中,在这充满缅怀、感恩、祈许的浓厚氛围中,让我们共同守望冬的静美妙曼,春的生机勃发。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学顾问:刘虎林 孙新社
文学指导:魏新怀 张湛武
文学编辑:李绥宁 潘祎婳
解说编辑:陈 军 杨延萍
解 说:陈 军
END
监制|高延平
责任编辑|陈军 杨延萍 张波
编 辑|刘强 崔春娥 潘祎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