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新闻记者 杨澜

近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5)》(下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这是1982年以来成都市首次单独编制的名城保护规划,也是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12月21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规划》通过建立“市域、主城区、历史城区”三个空间层次,采用“法定保护、登录保护、规划控制”三种保护方式,全面保护市域范围内名城名镇名村。其中包含成都、都江堰两处历史文化名城,新都、邛崃、崇州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洛带镇、平乐镇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新繁镇等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永商镇等1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花楸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尚合村等7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除了建立保护体系外,《规划》还有保护要素丰富多样的特征。

据悉,《规划》涵盖世界遗产和预备名单、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等23类保护对象,包括全国重点、省级、市级、区县级文保单位共625处,少城、文殊院等历史文化街区14处,青羊宫、浣花溪等历史文化风貌片区19处,川剧、新津灯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134处,邱家祠堂、鹤鸣茶社在内的历史建筑361处,以及名木古树9421株,不可移动文物6914处等。

此外,《规划》还建立了相关配套政策。

记者了解到,其对“主城区”范围内8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行审核,建立一图一表分总体格局、空间形态、风貌特色三项保护要素建立6大类16项管控指标;编制完成“主城区”14片历史文化风貌片区保护规划,对221条特色风貌街巷明确“不拓宽、不减绿、不增高、不破坏风貌特征、不破坏传统文化”的“五不”规划控制原则,对包括玉林片区在内的15处特色风貌片区提出延续传统风貌、保留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合理更新改造的规划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