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夜读书】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为什么三国这段历史似乎最被人津津乐道?

除了因为这段历史中有太多值得反思、学习的内容,固然还有《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题材游戏加持等原因。

细细品味三国历史,会发现决定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虽然发生时间不同,但背后的成败得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至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间,当时袁绍与曹操兵力悬殊,袁绍兵力约有10万,而曹操则只有8000。

这场看似不可能赢的战争,居然就在曹军奇袭乌巢,用一把大火烧光了袁绍的粮草后,完全扭转了战局,最后,袁绍一败涂地,而曹操则获得了称霸北方的强大资本。

似乎事情的关键在于许攸偷偷投了曹营,给处于焦头烂额中的曹操献了一计。

再深挖,那就是袁绍的【自负】所致。

就是因为袁绍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固有轻敌之态。这种轻视氛围,也会在袁军中蔓延。谋士沮授屡屡献策,袁绍并未听从。至于许攸投敌,则可能是审配出于政见借机囚禁了许攸家人所致——由于袁绍有两个有实力继承大权的儿子,审配与许攸分属不同的“太子党”。

当然,如果乌巢守备森严,曹操手下的步骑五千也不太可能就轻松奇袭。曹操是用命(一半以上的兵力)去博一个未来,如果这五千兵卒没了,曹操大概率是要像刘备那样东奔西走好多年的。

说白了,袁绍就是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也就不考虑什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了。

虽然曹操赢的很侥幸,但袁绍输的一点儿也不冤枉。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2】赤壁之战

真正的赤壁之战可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出神入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都是子虚乌有。

当时的刘备兵力不足,整个战役基本上没啥参与感,有实力与曹操正面硬扛的则是孙权引以为傲的水军。

公元208年,当曹操率20万军(号称80万)陈兵于长江北岸时,孙权与刘备的总兵力才5万,其中,核心是孙权的3万水军。

官渡之战后的8年里,曹操的实力的确是天下第一,土地不缺、文臣武将不缺、钱粮不缺(这里不缺钱除了军屯制,就是众所周知的挖坟之故)、战士不缺。

或许是认为自己一统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一种独孤求败的(盲目)自信感与怆然感激发了他的诗人情怀,也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曹操写出了著名的《短歌行》(当然,《短歌行二首》的确切创作年代不详)。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天,北方的曹军不擅长于水战和不适应江南的气候,曹操是知道的,但曹操估计没想到当时曹军还会出现瘟疫与血吸虫病,这都是眼中削弱军队实力与士气的不可抗力。

曹操固然不可能退兵,但他也没考虑过暂时“休养生息”,让士兵稍微缓一缓,而是做了一个几乎后人都知道有问题但依旧会有人(如宋末的张世杰、元末的陈友谅)去做的事儿——铁索连环。

黄盖自然没有裸身求虐,上演一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当时的曹操对于黄盖的投降书是深信不疑的——毕竟,老子就要一统九州了嘛,从此“天下归心”了嘛!

于是,黄盖送了好几船火热的大礼,硬生生地把曹操大军送回了老家。

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天的曹操成为了当年那个轻敌的袁绍,实力弱但能把握住机会的周瑜接过了曹操的角色。

试想,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后三国时代必然是诸葛亮、司马懿与周瑜的“三国杀”!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3】夷陵之战

这场夷陵之战,在我眼中是最不值得惋惜的一场战役。虽然彼时已经称帝后的刘备,进攻吴地对外声称的理由是“为关羽报仇”,但如果刘备真以“九五之尊”的大局观来盘看,发动倾国之力进攻盟友完全是个蠢想法。

倘若刘备胜了,的确是报了仇,兴许还能获得大片土地与人口。但是,不管胜败,蜀汉与吴必将元气大伤,登基不久的曹丕自然是乐得做一只旁观的黄雀。

当然,刘备可能是苦了大半辈子,终于翻了身,坐了龙椅,就屁股决定脑袋,一时间自豪与自负并举,大有气吞河山的想法。再加上吴军曾经的一众才俊早已滚入滚滚长江,陆逊只是个年少的书生,刘备大概是选择性忽略掉蜀汉也陷入了人才凋敝的困窘中,以为自己真有“气吞万里”的实力。

无论如何,自信满满的刘备带着一众二线将士和5万军队驻扎于深山密林,形成连绵百里的营区时,就好像把所有的一切装入一个即将被点上火的【大瓮】中。

夷陵之战发生于221年7月至222年8月,虽然战役看起来持续了一年多,但真正的【大战】恐怕只是那一晚的“火烧连营”。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4】“三大战役”的总结

汉末的这“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典型【案例】。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都是实力占优的一方自大且轻敌——以我之见,就是【不求稳】。

无论如何,“骄兵必败”这四个字,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单看夷陵之战,陆逊正是因为自知实力稍逊且非武将,竟然可以耐心蛰伏了半年之久,然后看准机会,一把火烧掉了蜀军的大营和实力,一举成功。

我想,这个急功近利的当下,陆逊的这种【谦逊】与【隐忍】很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让弱小一方反败为胜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火】。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火星一起,就能借势而起,形成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人难以控制的。

这其实与当代处世哲学中的顺势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5】《三国不演义2》阅读指北

半年不到,《三国不演义》的续作《三国不演义2》就已经上市,这次的封面用的是“猛张飞”。不出意外,第三册(估计就是最后一册)的封面就是刘皇叔。

起初,我以为《三国不演义》全套虽不像《大唐兴亡三百年》那样洋洋洒洒的七卷,四本还是有的。然而,《三国不演义2》的收尾就写到了诸葛亮的“二次北伐”,以前两册的叙事风格,后三国时代的故事理论上是撑不到2本书的厚度。

关于白话版的三国历史(故事书),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大家挑喜欢的就好。我个人读(三国)历史,还是更关心乱世枭雄们的存活之法。

曹操、孙权与刘备,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三颗巨星,靠的是三种不同的思路。这三者绝非白手起家,各自都有一定的积累——要论起步,朱元璋可能是所有皇帝中最低的。

小火苗变成大火,会成为三大战役的转折点,自然是在提醒我们,成事要学会【借势】,如果天赋异禀,还应当学会造势。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最直观的例子恐怕就是上文提及的【赤壁之战】。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借了“势”,自然能以少胜多。

套用到今天的生存哲学上,我想,就是每个人要培养自己的敏感,去【感受】一种【趋势】,同时,结合自己的优势去“迎”。从宏观政策看,国家正大力推动自然科学发展,这就是“科技强国”的大趋势,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立足于自然科学要比立足于人文科学从长远看更有优势。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