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山
菩提山,位于赣州市北面35公里处,雄踞于赣县五云上丹村及赣州市蛤湖浚源之间,绝对高度46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为赣县四大名山之一。
民国三十五年版《赣县新志稿》载:“山上蓄有古木数万株。亘十余里之遥,可谓本县著名之森林。老树荫翳,流水潺潺,农田灌溉实赖该山森林之蓄水。”[1]菩提山,曾名万灵山,当地方言演变成狐狸山。山民无知,一个充满禅意的名字叫成了如此野蛮味道。
菩提山,有法云寺,寺内曾有藏经楼和佛像百余尊,主佛为菩提萨捶,山以佛得名。另一种说法,宋代高僧顺因来山住持,随身携了两株菩提树苗植于寺前,久之,信众便以菩提山代之万灵山了。
菩提山,绝对高度46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与王母渡石林山、南塘麂山、田村龚公山合称为赣县四大名山。
上世纪末,道路尚未完善,上山的路径极其艰险,羊肠小道,坎坷不平,蜿蜒曲折。本世纪初,道路一新,行走方便,沿途林阴夹道,古木参天,峰回路转,又见潺潺流水,农田泛绿,风景如画。云雾缭绕,密林深处,盎然隐现寺院的一抹花岗岩灰墙,唐代始便有法云寺伫立于此山顶,寺内供奉着百余尊佛像,显赫一时。
自然,如同春去秋来,云起云落,一千多年来寺院也是毁毁修修,到如今古寺剩得只有唐朝的石香炉了,奇异的是寺院香火却长久不衰,每一次劫难后,不过数十年便重新勃发,至清末则盛极。清宣统三年(1911)因佛教大乘正宗斋人丁明塔住持法云寺,寺院声名大振,香火骤旺,每逢佛教重大日子,香火旺盛,以致寺院殿堂楼舍竟多至25间,僧侣数十人。当时庐山东林寺赠给法云寺络佛经、大藏经书120箱,计3000余卷。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菩提山法云寺最热闹的日子,这天,远近百里的香客络绎不绝来此朝拜。
令人遗憾的是,大跃进年代,山林竹木砍之殆尽,将经书文物全数毁没,佛堂寺院片瓦不全,便是那著名的菩提树也失了踪影。
好在,万灵山的阳光暖人,菩提山的溪水润物。一山的好竹好树,一寺的好风好景,凭着阳光、溪水的养育,不过十几年便又旺盛起来了。
传说,明理学家王阳明巡抚南赣时,曾慕菩提山圣名而来,看过圣山名寺后,在顶峰大观亭留题联对,赞菩提山:“俯章贡万家忧乐,视五云合户悲欢。”
又传,1942年,时任赣县县长的蒋经国先生曾来此探景查林,以菩提山名撰联曰:“菩萨心肠,愿千家万户皆幸福;提携法旨,祝男女老幼永安康。”
此外,山中还有多处古石刻,古朴、自然、和谐、凝重。菩提山呈现出宗教文化、石刻文化、生态自然、休闲垂钓、客家风情融为一体的旅游开发价值。
文/文瑞,图/网络(图文无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