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四步“棋” 祛除顽瘴痼疾

——雨湖区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成效排名全市第一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珊 通讯员 卢磊

近日,雨湖区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办公室(下称雨湖区整治办)拿到了一张耀眼的成绩单:“全年未发生2人以上交通事故,1-10月整治成效排名全市第一。”雨湖区是湘潭市典型的城郊结合区,路网密布,交通顽瘴痼疾问题较多,为何能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雨湖区整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始终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总体目标,通过“走、喊、量、治”,不断强巡查、重引导、严监管、夯基础,积跬步而至千里。

迈开腿“走”,强化一线巡查

交通问题顽瘴痼疾必须现场看,才能有效排查问题、精准整治。雨湖区整治办结合“三百”行动,分类走访源头企业,做实三项举措。即摸底收集源头企业货运车辆、货运源头信息,看台账是否有遗漏;再者是排查,随机抽查企业视频监控和称重系统,看是否与实际相符;最后是谈话,与企业主要负责人、驾驶员及周边群众沟通,看是否存在未过磅、虚假开票等行为。通过突击、不定期督查、巡查等方式,全年共计走访源头企业116次,约谈企业负责人48次,实现了应排尽排,应管尽管。

走重点路段“巡根”。交通、住建、各乡镇结合交警部门事故数据,对潭锰路、320国道、白云路及邻水临崖等路段重点做到3个分析。即分析事故发生时段、车辆类别、事故类型;分析交通安防实施布局;分析重点车辆来源,特别是中材水泥等企业。今年以来,通过对重点路段综合巡查,排查整治各类道路隐患106处,完成安防工程109公里。走马路周边“把脉”。依托路长制,对包点、包路段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巡查,做到了“四必看、四办联动”。即必看马路市场、交通盲点、流动摊贩、安防设施;道安办、治超办、马路市场办、校车办四办联治,规范46处马路市场,整治流动摊贩500余人次,马路周边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扯开嗓“喊”,做好宣传引导

从往年事故分析,大部分交通事故皆因交通意识淡薄、交通习惯不良而引发。为此,雨湖区整治办将宣传引导作为重要工作予以推进。喊“戴帽”,规范上路行为。根据道路死亡事故分析,涉摩电事故占比80%。进村入户喊,依托社区网格员、镇村干部、“两站两员”、驻村辅警等群防群治力量,结合民调、创文创卫等工作,开展以电动自行车“戴头盔、守信号、不逆行、不抢行”、摩托车“戴头盔、靠右行、限两人、有牌证”为主题的宣传活动200余场,发放“一盔一带”通告12万余份。自“戴帽工程”开展以来,戴帽率从30%增至93%。

交警、交通、教育、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深入“两客一危一校一货”企业开展宣讲50余次。此外,创新“见帽加油、见帽维修”模式,对全区加油站、维修店走访,明确必须戴头盔作为进店服务的硬性条件,今年以来,全区26家加油站、35家维修门店做到了宣传全覆盖。

拉开尺“量”,做实监管流程

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最重要的举措是执法。为此,雨湖区积极探索出“3+”模式。一是“部门+乡镇”联动,整合交警、交通、城管、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乡镇、街道交管站力量,形成了上百人的交通整治力量。全年开展马路市场整治200余起,对辖区电动车门店走访134次,联合走访源头企业80余次。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解决怎么执法的问题,构建了定点派驻机制,将交警与各部门力量有效前移,提高了执法质效。全年开展路警联合治超行动145次、渣土车集中整治行动28次,拖拉机联合执法24次、校车联合执法行动22次,查处客车超员5起,货车超载1151起,校车违法违规5起、拖拉机违法16起。

撒开网“治”,着力夯实基础

治理交通问题顽瘴痼疾,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雨湖区整治办根据道路事故研判,针对事故多发路段、提质改造及新建道路新增电警信号灯4处并接入“智慧湘潭”平台,有效治理了违停、超速等问题;积极推进匣烟线不停车检测系统建设,有效治理重点道路超载问题;通过“以奖代投”方式,推动全区23家源头企业安装视频称重和监控系统,并接入到市治超平台,实现了进出场车辆实时监控。

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是安全驾驶的基础,今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雨湖区整治办对辖区内道路损坏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完成了对S219姜道线、S216潭猛路、X144新黄线、X082县道等路段提质改造,新建农村公路30公里,并严格落实“三同时”要求,完善各类安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