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要办好乡村教育,师资是关键,必须把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广大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乡村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及农村人口密切相关。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农村工作环境复杂和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及青年教师择偶困难等现实问题影响,乡村师资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青年人难留、骨干力量流失严重、老龄化等问题。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摆在我们的面前。乡村教育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大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教师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一支最重要力量,如何发挥作用,我认为应从关键点、着力点、落脚点方面下工夫。

一、树立乡村教师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土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但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进程中,乡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经受着师资流失、学生流失、规模萎缩等现状。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冲击和影响,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困扰。因此,重塑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航灯

荀子对教师寄予厚望“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陶行知则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人中的智者与贤者,是时代风气的先知先觉者。因此,作为乡村教师,就应该像一束智慧的光芒,去照亮儿童的心灵世界,唤醒乡村的理性力量,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航灯。

三、牵住乡村教育人文思考的凝聚力

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不仅是对一种文化质态的描述,它更是对中国人基本生命质态的一种表达。因此,乡村教育首先应该活化学生对于乡村的“想象”,增进个人对于乡村社会的认同。在整体乡村教育体系中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关注和尊重,激发起乡村青少年对于生养他们这块土地的热情。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现代应试教育下,乡土知识、乡村价值基本是缺席的,即便是乡村青少年,也很难在他们自己的课本和生活世界中有机会感受和亲近乡土,我们对乡土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根本不足以作为乡村青少年发展的本质性精神资源。

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必须把握“关键点”,大力提升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走进新时代,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当今疫情带来的教育变革,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新技术,利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优势,分析数据,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学习状态等。教师同时要注重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上来。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来看,乡村社会几乎完全处于边缘化的劣势地位,乡土价值体系解体,乡村教育失守。从乡村文化视角出发,进行乡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转向,通过活化学生的乡土想象、培植学生的自然精神、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来重建乡村教育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乡村青少年扎根他们的生活世界,培养其健全完整人格。这也是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

总而言之,诚然振兴乡村教育,光靠乡村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汇聚个人、社会、国家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形成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丰乐小学 陈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