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谢帖》为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在日本流传了一千多年,曾为圣武天皇心爱之物,珍藏于日本皇室正仓院。 2006年回国“省亲”,在上海展出,国人始得一睹此帖之真颜。时人评价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中国书法全集》19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谢帖》为唐代双钩摹本,行草书,纸本墨迹,5行36字。此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合裱于一卷,总称为《丧乱帖》。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国人杨守敬任驻日钦使随员时,将“丧乱三帖”书迹摹勒于《邻苏园帖》,这几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迹,方为国内学界书界所知。

但自从此帖摹本回国,即质疑声不断。有人认为《中国书法全集》的评价颇为矛盾,如果是草、行、楷间杂,必然气势不通,更不通的是语句诡异离乱,莫衷一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地说,从单字来看,此帖用笔爽利,遒劲与温婉兼美,其书法价值依然值得高度珍视,但有人居然能从整体书意中领略出“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可就过分解读,甚至有点拍马屁了。

先看《二谢帖》所写内容:“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写作背景:“二谢”指的是陈郡谢氏家族的名相谢安与其弟谢万,与王羲之来往密切,鸿雁频飞。日本另藏王羲之《袁生帖》有“得袁、二谢书,具为慰”之句,其他尺牍有“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又有“得安万送书云,六日可至”等。王羲之出任会稽郡内史时,二谢曾经参加他组织的兰亭修褉,并各有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大意:开头可以勉强解释为“和二谢不曾相聚”,第一个“面”字用得很尬,如用“久”或“近”皆顺。下一句,“迟”后面一字,或为“诼”或为“谇”,均不知所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不静”,是世面还是心里很不平静?“羲之女爱再拜”也很无厘头,王羲之唯一的女儿字孟姜,不管是父亲带着她“拜”,还是她自己前去拜访都不合礼节。“想邰儿悉佳”——谢安有两子,长子为谢瑶,字球度,早逝;次子为谢琰,字瑗度,小字末婢,曾出任卫将军;谢万有一子为谢韶,字穆度,小字封儿,故“邰儿”也殊难理解,其他解释如“耶”更不通,故猜为“邵”字还有几分可能,疑是谢韶的“韶”字笔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悉”字用得蹊跷,单人何用“悉”?前面可加个“等”,“想邵儿等悉佳”勉强可通,或者“悉”为“亦”?“前患者善”—— 前段时间一直担心的事已经搞定了。“所送议当试寻省”——你们信里要商量的事情我会考虑的?“左边剧”——哎哟!我的左边(偏头疼?)又开始剧痛啦!呵!一封信这样结尾,是想让对方担心死吗?

有点天书的意思。细读之下,此帖疑窦丛生,牛头不对马嘴,相信读者读了也会觉得牙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启功先生曾经质疑:《二谢帖》共五行,其文断割,难以卒读。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为一帖;末行为“左边剧”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属平抬内容,当为另一帖;三四两行之中,笔迹仍有不合。”故,在彭砺志所著的《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中也认为:《二谢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

启功先生鉴定为:“如《二谢帖》不仅前后文字扞格不通,且至少含三帖不同内容。”他的论点与日本著名书法家、汉学家、书法理论家西川宁对路,西川宁在《〈丧乱帖〉年代考》中认为:《二谢帖》包含了《二谢帖》(二行)、《邵儿帖》(二行)、《左边帖》(一行)三通尺牍和断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疑点是,此帖无题无跋,与国内流传有序的另一件《二谢帖》无论文字内容抑或书法风格均大相径庭。

此《二谢帖》至明代尚有清晰记载,文征明公曾目睹真迹。

明人李诩所著《戒庵老人漫笔》卷五题为《右军真迹》:“王逸少二谢帖真迹,七十六字,后有赵清献公并苏子容等跋。”此与《三希堂法帖》所刻之《二谢帖》完全符合,其文亦无二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谢书云,即以七日大敛(殓?),冥冥永毕,不获临见,痛恨深至也,无复已已。武妹修载在道,终始永绝,道妇等一旦哀穷,并不可居处,言此悲切,倍剧常情,诸不能自任,未遂面缘,抚念何已,不具。羲之顿首。”

李诩记:“字画并无残缺,但墨气已尽。”更写明帖中两字特点:“‘敛’字上著草,右旁加‘殳’,‘具’字大类‘之’字。”亦与原帖一一吻合。

李诩何以断定此为王逸少真迹,因其上林林总总共有三十一跋,其中宋代名相赵与苏颂之跋赫然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工诗善书,苏颂曾长期统管国家三馆秘阁图籍之事。《三希堂法帖》尚存有苏颂在王羲之《二谢帖》上的题跋原文,更系此帖为《二谢帖》真本之确证。

据李诩所记,此帖曾经文征明过目并大加赞赏:“此希(稀)世之宝也,每一字当得黄金一两,其后三十一跋,每一跋当得白银一两。更有肯出高价者,吾不论也。”以文征明的眼力与书法功力,后世其有几人可匹敌?

最可叹惜者,此帖原是“顾山周氏先世物,子孙欲求售,……后典于阊门一富家,止得米一百二十斛,竟不知下落矣。惜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文公所言此帖价值76两金并31两银,可惜竟落魄到卖了白菜价。

明末新米1斗,折银0.1两,则此稀世珍宝即以600斗成交,只合银60两。文公也太君子,为何眼看他流落江湖而不收入囊中?

有人认为三希堂所刻之《二谢帖》与王献之《新埭帖》,已见米家笔意,疑为米鬼捉刀,也备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与二谢之间的往来频繁,信札非仅一通,笔者所知,另有一通入刻《淳化阁帖》的《二谢帖》,共3行25字,草书。内容为:“二谢在此,近终日不同之,此叹恨。不得方回知爽后问,令人怛怛!”

如此可大胆推测,《二谢帖》是唐人把写有“二谢”字样的残破信札截取拼接的,或为唐代钩摹者的练习作品。

太史叨叨令原创内容,转发是最大的鼓励,谢谢!

参考书籍:《三希堂法帖》《戒庵老人漫笔》《法书要录》《〈丧乱帖〉年代考》《中国书法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