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

农村看着人口怪多,但真正干得动农活的青壮年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留下的多是一些老幼妇孺为主的“3860部队”。

那么,再过几年,农村的土地谁来耕种?我们的粮食安全谁来保障?远离乡村的城里人可能要问:国家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也不交公粮了,农业税也免了,为何愿意种地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这就要从农业本身的特性说起了。

生产周期长,风险大

生产周期长,风险大


农业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就拿花生来说,生长周期一般在三到五个月之间,一些晚熟品种甚至长达六个月,这期间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了,既要面临旱、涝、冷、热、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还要面临市场波动的风险,稍有风吹草动,这一年就白忙活了,而对于一些包地大户来说,很可能打拼半辈子的积蓄就赔进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阳大农户李刚大哥就尝过“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滋味。

2017年秋季,他承包了120亩地,全部种了花生,本想着花生的经济效益高,能大赚一笔,可人算不如天算,那年的雨水特别多,而且偏偏下在收获的季节,一连下了一个多月,120亩花生全部死棵落果,只能雇人从泥地里一点一点地抠出来。

当时的情形,至今李大哥都难以忘记,因为当地是黏土地,抠出来的花生都裹在泥蛋子里,摔都摔不开,只能带着泥一包一包地从地里背出来,整整垒出了一座小山,再用水慢慢清洗筛选……就这样清洗出了一百包花生,卖了十几万,刚好够这五十多个工人的工钱……

“白白忙活了一场,一分钱没赚不说,还把一家人累出了一身病,当时气温已经很低了,我也顾不得十几年的老寒腿,跟工人一起下地干,我老婆的腰累的五节变了形……”,说着说着,李大哥的眼里泛起了泪花,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背后的心酸、对家人的亏欠,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呢?

这就是农业!这就是很多城里人向往的田园生活!都说勤劳能致富,但在天灾面前行得通吗?

种植成本高,利润薄如纸片

种植成本高,利润薄如纸片

你觉得农业的利润有多少?

可能低到你想象不到。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位大农户算的一笔账:

1、地租230元【丘陵地,部分地块水利条件差,便宜】

2、整田150元【田里高低不平,自己找机械和人工整理】

3、人工150元【播种、撒肥、插秧……】

4、化肥农药400元5、种子175元6、收割、脱谷100元

合计成本1200元,其它小杂费没算。而他今年的水稻亩产900斤×每斤1.28元=1152元,这样一算,反而每亩亏了48元,1200亩地总计亏五六万!

相信这不是个例,特别是今年这样的年份,赔钱的大农户应该不在少数。今年秋季,黄淮海地区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大片的玉米、花生泡在水里,眼看着快要到手的庄稼在地里烂掉、发芽,却毫无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农业是一个传统保守的行业,几十年来没什么变化,但实际情况却是:地租、人工、农资等费用一涨再涨,今年光化肥价格就涨了接近一倍,去年下半年,尿素的价格是1800元/吨,今年最高涨到3144元/吨,创下近10年新高。

而与之对应的,小麦价格30年间只涨了不到5毛钱(2000年左右我国小麦的厂家收购价大约在0.65元左右,今年的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为1.13元/斤)。

有机构曾做了一份全国各行各业的毛利率统计,农业排名倒数第四,只有15%,而实际情况远比这要低得多。

这就是农业!很多人眼中的朝阳行业、日不落行业!你能想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农业!很多人眼中的朝阳行业、日不落行业!你能想象吗?

农业还有出路吗?

农业还有出路吗?

有!但必须求变。

我特别赞同湖北随州千亩大户张明叁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们承包来的土地品质有好有坏,粮食价格有高有低,这个我们决定不了,但怎么去种,怎么管理,地里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却可以决定。”

比如还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大农户李刚,2017年亏了十几万,今年通过科学管理,在大灾之年却获得了大丰收。

“今年心里美!现在我家的仓库都堆满了玉米、花生、稻谷,机器都挪出来了,看着心里都舒服,再累也高兴。跟2017年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同样一个人,同样的地,今年天气也不好,为什么前后差别这么大?

李刚大哥坦言,经过2017年的惨痛教训,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他认识到,要想从地里拿利润,就不能把命运交给老天爷,必须科学管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特别是对于花生来说,选药用药太关键了。

今年雨水这么大,非常不利于花生的生长,很多农户一看天气不好,不等花生成熟就早早收获了,因为2017年的教训太深刻了。但李刚大哥却格外沉得住气,他的70多亩花生直到10月7号才开始收获,硬是撑过了雨季,比别人多长20多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最后20多天对于花生上产量太关键了,前期长草(棵),后期才是长米的时候,就像烧砖头一样,就靠最后这三把火了。

为什么敢等?就不怕四年前的悲剧再次重演吗?因为他的花生打了3遍芸乐收,比别人多上了一道保险。用他的话说,打了芸乐收心里有底,用这么多年了,对它的效果心里有数,知道花生最后长啥样。

从亏到赚,这中间根本上是李大哥种田思维的转变。

过去靠天吃饭,碰到好年景就多收一点,碰到赖天气,就自认倒霉;
如今科学种田,通过科学管理,地里庄稼的抗逆性提高了,产量和品质也提升了,把种田的利润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

可见,真正创造效益的不是土地,而是人的大脑,农业落后的不仅仅是条件,更是思维!

光抱怨农业的种种弊端没用,客观条件我们改变不了,只能改变自己,踏踏实实把地里的产量和品质提上来,把利润率提高,种地才有钱赚,也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种地,这样,我们的农业才有未来,才有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