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工信部召开《“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媒体提问:疾病诊疗不仅关系患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关系患者个人隐私。请问《规划》在加强医疗装备质量安全管理、使用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具体部署?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医疗装备是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必要工具,是服务临床诊疗和保健康复等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设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生物安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王卫明表示,《规划》明确医疗装备发展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将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生命线,利用各种安全技术提升产品安全防护能力、信息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筑牢风险防范的屏障和堤坝。
一是保障医疗装备本体安全和使用安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明确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和产品质量管控,积极研制和应用医疗装备专用密码技术,确保医疗装备产品安全有效,包括本体安全和使用安全,提升医疗装备产品防攻击、防篡改的能力。
二是保障医疗大数据安全。加快提升攻击防护、漏洞挖掘、态势感知等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能力,为医疗装备远程运维、医疗装备健康管理、医疗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诊疗等的发展,筑牢风险防范的屏障和堤坝。完善医疗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强化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医疗大数据保护。
三是提升安全保障服务能力。围绕医疗装备设计、制造、检测、试验、安装、维护等生命周期环节,推动建立一批医疗装备网络信息安全评估评测、检测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安全保障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