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驻村干部作为党输送到乡村振兴一线的“新鲜血液”,不仅要“驻心”,更要“驻智”,倾情倾力助推乡村振兴,方能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群众的“优秀答卷”。

常迈“泥巴腿”驻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驻村干部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如若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形式驻村,难以将工作落到实处。基层不是“跳板”,锻炼也不是“度假”,驻村更不是“走读”。广大驻村干部要主动走出“空调房”,常迈“泥巴腿”,胸怀“活地图”,在农家炕头上坚定“炼化书生气,增添乡土味”的政治信仰,于田间地头中砥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宏伟抱负,从家长里短中涵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为民情怀,身入、心沉、实干,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擘画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同坐“长板凳”驻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回响犹在耳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振聋发聩。驻村干部身在基层,“驻”在一线,应当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但个别驻村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处在基层一线但总想去机关大院,与老百姓形同陌路,不识“白发谁家翁媪”,这与驻村初心背道而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驻村干部只有和村民同坐一条“长板凳”,在拉家常、听烦心事中成为“自家人”,才能把准村民“脉搏”,深挖矛盾“病灶”,才能在一句乡音、一句心里话、一件小事中,勾勒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同心圆”。

争当“领头雁”驻智。

脱贫攻坚战中,从在扶贫路上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闺女书记”黄文秀,到连续9年驻村、用认真负责换来村民信赖信任的“铿锵玫瑰”刘双燕,300多万名驻村干部寻找各种“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致富门”。驻村干部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心骨”,要“输血”,更要“造血”。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症”,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与资产,开辟资产租赁、企业入股等多种发展路径,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善于破解学用“两张皮”,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力促一二三产融合,把农业品牌打出去,将乡村旅游引进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勇于突破能力“天花板”,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筑牢基层堡垒,让“工作队”留下来,令“智囊团”壮大起来。驻村干部要为产业转型挑起担子,为农村发展搭好台子,为农民致富蹚出路子,当好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