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词:货币创造。

你看,钱从央行手里发出来,到了各大商业银行手里,再通过各类贷款派生货币,每进行一笔融资,即“凭空”创造出一笔货币。

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又对应了一个又一个实业项目,工程、工厂、项目、创业、金融,不管什么名目,总之货币经流“央行——银行——社会”这三个环节,出现了“货币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货币创造角色”,就是房地产。

你是否听过一个说法,房地产就是货币的蓄水池,印出来的钞票都沉淀在房地产里面,如果房价不涨,物价就要涨?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严格地说,房地产并不是货币的蓄水池,而是货币的发动机。

我再梳理一遍,房地产创造货币的过程。

地方上想搞城市建设,就需要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从哪来?

主要有三个渠道:税收、土地出让金、地方所属国企的利润分红。

税收和国企分红,一个上缴得多,一个肉少,两者跟卖地收入比起来,当然不够香。

这个时候,开发商就充当了非常好的“中介”角色。

银行给开发商贷款,这笔钱在房企手里过一下,就直接给了地方财政。

进而房企获得土地和负债,接下来开盘卖房,居民贷款买房。

房企得到了现金,用以偿还负债,居民获得了土地和房产。

看清楚了没?

房地产开发销售的过程,实质上,是土地作为媒介的“货币化”,把城市投资建设的负债,转移到了居民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始,是土地就充当货币“创造者”的角色,到最后,是我们手里的房子,成为货币创造的终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不停上涨的地价、房价,又使房产这个“货币创造载体”,能够在金融部门获得良好的信用、不菲的抵押价值,从而再次放大“货币创造”的速度。

这就是过去20年,房地产“货币创造”的威力。

但今天之所以想聊“货币扩张”,理由很简单,地产冰封的时代,未来20年,社会财富的变迁已经开始。

就说今年吧,外需出口比内需强得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1,房企爆雷,引发信用危机,货币失去了本应该依赖的“锚”,进而导致地方上土地卖不出去,大面积流拍,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进而拖累基建投资。

2,人口流动受限,酒店旅游餐饮表现不好,消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也就是说,三驾马车里,也就出口表现不错,因为房地产货币创造的地位变了,直接干扰了经济投资增速。

接下来,该怎么办?

中泰资管的姜超12月27日发了一篇报告,谈到了这个话题。

他举例:

根据央行数据,目前所有绿色贷款的余额已经接近15万亿,超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的12万亿。而且绿色贷款的余额增速高达30%,远高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零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贷款,其实不是个新词。

11月份的时候,央行推出了碳减排工具,按照央行的表述,该工具出台目的,是为了配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且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会带来极大的资金需求。

李奇霖当时有篇文章,我印象很深。

他说,碳减排支持工具,不仅仅是多增了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而已,更意味着中国的货币-信用体系重构,双碳、绿色经济,即将替代过去地产的作用,成为主要的增量引擎。

未来货币创造的过程,将是“央行——银行——绿色经济”这个链条。

更具体一点说,整个社会的财富,将从房地产,流向两大领域。

1,前沿制造业。

21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速接近200%,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增速超过50%,集成电路、金属切削机床、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量增速均在30%左右。

体现在投资数据中,代表这些行业的高技术产业10月投资增速高达20.4%,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在这个过程里,绿色贷款会起到“货币放大器”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大消费。

从2020年至今,消费行业是被压制最狠的一个行业,人口流动一旦遇到阻碍,财富创造能力自然会失色。

但我们要用常识想想,消费会被一直压制吗?当然不会,一旦有了更精准的防控措施,像2021年上半年那样“热火朝天”的流动态势,消费迟早还会起来。

百货、服装、餐饮、酒店、旅游甚至汽车、买房(房地产将会蜕变成一般的消费行业),都会成为下一轮货币创造的新载体。

未来20年,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前20年,靠土地创造的财富,还是“尘归尘,土归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