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杜倬荷  本报记者 金昌波

鹭江潮奔涌,沧海放长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始终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轨道砥砺前行,擎领文化产业“蝶变”升级。

10月底,陵水黎族自治县干部以组团的形式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零距离感受厦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更加坚定了打破思想“围城”,以更大、更高格局开拓创新发展的信念和决心。

“保税+”赋能“文化出海”

平台创新培育动能

来到厦门后,陵水县组团采用“支部课堂+业务实践+读书班”的模式,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内到区外,沉浸式展开跟班学习。

12月15日,记者跟随陵水县组团前往厦门自贸片区博乐德艺术品保税共享平台调研。展厅里正在展出的《人间剧场》艺术展,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该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依托各类艺术展览,在拉近人们与艺术距离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展品营销渠道。

据了解,博乐德艺术品保税共享平台是厦门自贸片区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平台之一,创新采用会员制模式,行业从业者只需缴纳一定费用,便可享受艺术品保税仓储、保税拍卖、展览展示、艺术品金融、艺术品进出境等一系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既安全便捷,又节约成本,吸引全世界同行来“淘宝”。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成交保税拍品超过1亿元。

近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紧抓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契机,依托机制创新和“保税+”等特色优势,创新文化贸易模式,全面支持和服务优秀文化作品以厦门自贸片区为平台“走出去”。陵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柳积民认为,海南可以学习借鉴“厦门经验”,大力培育和扶持文化市场载体,同时利用大流量平台,结合自贸港优惠贸易政策和货物免税政策,充分发挥“保税+”功能优势,培育和发展壮大面向国际的文化贸易产业。

“可以尝试打造文化艺术保税仓库,依托保税仓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搭建起海南文化保税和文化贸易服务的平台。”在陵水本号镇人大主席蔡先洪看来,可利用文化保税相关政策培育壮大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提升本地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数字+”助力“文化破圈”

文产融合破局增势

文化发展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的双效统一?带着这样的疑问,陵水县组团走进了厦门市海丝艺术品中心。身处不二美学馆,每尊石雕栩栩如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IP;在陈晓东艺术晓岛工作室,用废弃轮胎、拆迁废料制成的雕塑陈列其中,处处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相融”之美。

厦门顺应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将自身多元化的产业优势与福建省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建设海丝艺术品中心,以全品类、全客群、全价值链增值服务的宏大布局,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艺术品全产业链平台,形成一站式艺术品生态圈,聚集了画廊、文创设计、重构艺数互动媒体艺术等多元复合业态。

“文化需要传承,更要创新。”陵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栋说,厦门尝试打造多种文化IP,并通过文化IP赋能文旅产业,既实现了“文化破圈”,又以数字化语言传承和推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推动海南文化产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以‘数字+’助力文产融合,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蛋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链功能效应,有助于促进各产业充分赋能文化产业。”陵水发改委副主任方乾宇说道。

跟班学习的陵水干部纷纷表示,回到工作岗位上将加压奋进,聚焦打造“文化IP”,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年轻群体的认同和传播,从而挖掘文化产品消费潜力,增加消费黏性;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手段等方式助力文化产业“跨界”,让海南文化“潮”起来。(本报厦门12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