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梦想而生;为梦想而执着。
在鲁国遭遇驱逐,是因为他的治国理念;在列国屡屡碰壁,是因为他的治国才能。
怀揣伟大梦想,孔子居然活成了流浪狗。
(一)
公元前49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路经匡地。
鲁国权臣阳虎,他的额头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和孔子长得就像一对儿双胞胎。阳虎,曾经在匡地横行霸道,侵扰当地百姓。
孔子经过匡地,当地百姓以为阳虎来了。曾经那么不可一世,如今却如此狼狈。他们就拿起锄头、大斧子,围住了孔子。
孔子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长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任凭孔子如何解释,都是无济于事,就这样相持了五天五夜,弟子们惶恐不安。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有很强的担当意识,是周礼文化传承的唯一担当,而且义不容辞。既然老天爷不会断绝这种文化,匡人再凶猛,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孔子的乐观、自信,极大地激励了弟子。一个弟子成功突围,向孔子的偶像、卫国大夫宁武子求救。宁武子得到求助的消息,立即派人帮助自己的粉丝解围。
于是,孔子师生成功离开匡地。
(二)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孔子离开匡地,在经过蒲地的时候,遇到卫国公叔氏叛乱。
公叔氏知道孔子不可能支持自己,却又无法搞定孔子,更担心孔子去都城帮助国君。
公叔氏就和孔子谈判,条件是孔子不能去都城。
人在屋檐下,孔子就答应了,并立下盟誓。
孔子出了东门,头也不回地向都城而去。
子贡蒙圈了,老师怎么出尔反尔?
孔子莞尔一笑:公叔氏是不忠不孝的贼子,和他讲什么诚信。何况盟誓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做出的,神灵既不会赐福于蒲地,也不会降祸给自己,又何必在意呢?
于是,弟子释然。
(三)
公元前493年,孔子来到宋国。
宋景公想重用孔子,可是他的宠臣、大司马桓魋担心孔子将他取而代之。
宋景公说,孔子在鲁国,连代国相都放弃了,看来不是大奸大恶之人。
桓魋说,孔子连代国相都看不上眼,一定是贼胆包天,非要当诸侯。孔子和他的弟子要是发难,宋国就玩完了。
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同一个问题怎么看,就在于立场。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桓魋瞒着宋景公,私自带领人马去追孔子。
孔子和弟子正在大树下,一丝不苟地演习周礼。
桓魋和手下也不客气,挥舞着刀片就砍向大树,其实他们也不想杀孔子。
孔子祖上也是宋国公族,和宋景公是一家子,他也担心宋景公怪罪他,仅仅就是恫吓而已。
秀才遇到兵。孔子心知肚明,赶紧换掉礼服,悄悄地离开了宋国。
(四)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一路颠沛流离,其实并不是游山玩水。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郑国走散了。有个门卫大爷,看见子贡。
门卫大爷告诉他,“东门有个人,上身像圣人,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活像一条丧家狗,你是不是要找他。”
子贡找到孔子后,就把门卫大爷的话告诉了他。
孔子微微一笑:我的身形他表述的不是很准确,不过,说我是丧家犬,倒是很传神。
弟子一听,大笑不止。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仁。
可现实当中,孔子活成了流浪狗。
昏庸的诸侯,奸佞的权臣,无耻的宵小,让孔子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理想归于幻灭。
孔子依旧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这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圣人之风,山高水长,孔子的光,光耀千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