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真正的隔阂,从来都不是来自于人种和国籍,而是那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偏见。

强者鄙视弱者,强国鄙夷弱国,原本生活在同一星球的人类,却生生地分裂开来,彼此争斗不休。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生来便不将这些人放在心上。

吴雪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的心里,从来不会因为这些人类固有的劣根性,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围墙。

看过了太多华人移民国外,让很多人都觉得,外国的月亮,似乎真的比国内的圆。

但是,也有一些外国友人,他们来到了我国,并且在我国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

吴雪莉便是其中一位,这位生于美国的女士,在我国已经生活了70多年,并且取得了我国国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为爱而来,这一来便再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并为我国的教育界,贡献了不少的力量。

爱情无国界

吴雪莉的英文名是Shirley·Wood(雪莉·伍德),1925年7月15日,她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

吴雪莉的家世良好,父亲是一位外交官,而母亲道逊夫人,则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委员。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氛围,吴雪莉的身上,并没有那些身为“白人”的优越感。

吴雪莉看待外界的目光,带着好奇和向往,却没有一丝的鄙夷与不屑。

当13岁的吴雪莉,第一次在《西行漫记》中了解到中国的时候,内心便多这个神秘的国度,产生了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成了吴雪莉脑海中一个朦胧的憧憬,似乎是这样的原因,引导着吴雪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上世纪中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我国派遣了一部分留学生,前往国外学习先进知识,黄元波便是其中一位。

作为中国农业部特派的留学生,黄元波本人也是十分优秀的。

吴雪莉从最初的好奇,到最后被黄元波的魅力折服,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就这样开始了甜蜜的恋爱。

1945年,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大事,便是二战的结束。

在这样喜庆的气氛中,二人于12月26日,举行了一场简单但满是爱意的婚礼,从情侣变成夫妻,不变的是萦绕着二人的甜蜜。

吴雪莉婚纱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坠入爱河的爱侣,生活得十分幸福,直到黄元波学业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们面对了无数情侣都为之犯过难的问题,毕业和分手二者纠缠不休,令二人的爱情遇到了坎坷。

黄元波很痛苦,吴雪莉也很痛苦,他们都知道黄元波必须要离开,回到自己的祖国。

因为黄元波的留学本就肩负着重任,他跨越重洋而来,为的是要报效自己的祖国,而民族大义和个人情爱,这似乎是个没有悬念的选择题

即便二人在美国已经结为夫妻,黄元波也无法停下,离开的脚步。

吴雪莉的爱意远,比黄元波想象的还要汹涌,既然山不就我,那我便就山。吴雪莉知道自己留不住爱人,那么,便收拾行囊,随他一同到他的祖国生活。

这对异国情侣,用行动证明了,爱没有国界也没有借口。

吴雪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就是爱,是即便有再多困难摆在面前,也不会选择放弃的感情。

1946年,吴雪莉同黄元波,一同踏上了我国的土地,21岁的雪莉·伍德变成了吴雪莉。

从这一刻开始,这位美国少女成为了中国的黄夫人,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除了爱人是熟悉的,一切都要重新适应。

不过,对于吴雪莉来说,这只是新生活的开始,而她有信心,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过得很好、很幸福。

新的生活

不同于当时美国的发达,当时的我国内忧外患之下,一切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那是硝烟还未散去的年代,太多人遭受着战乱之苦。

50年代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雪莉看在了眼里,只是,她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反倒想着要如何尽自己所能的,贡献一份力量。

风俗习惯上的诸多不同,文化交流上的巨大差异,这一切在吴雪莉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

吴雪莉随着丈夫走过了很多地方,她努力的将自己融入其中,开始慢慢的“中国化”。

因为自己在语言上的优势,吴雪莉被聘为西安农学院外语系副教授,而丈夫黄元波则是该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

两个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吴雪莉在新的生活中,忙碌且充实。

她喜欢尽自己所能地给莘莘学子们教授知识,她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但是她却从没有过一丝懈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的眼里,这些学生是可爱的,他们是中国的新生代力量,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1953年,黄元波受到老同学邀请,前往河南筹建药厂。

随丈夫一起来到河南开封的吴雪莉,则进入了河南大学外语系工作。

全新的工作环境,不变的教书热情,除了教学生基本的外语知识,吴雪莉还会给学生们,讲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国外见闻。

一切都很好,除了吴雪莉不能像从前一样,与父母像从前一样生活在一起。

无论是圣诞节的时候,还是热闹的春节,吴雪莉不是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只是远隔重洋的距离,想见一面真的太难、太难......

不过,吴雪莉依然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最初她只是爱着自己的爱人,而在中国长久的生活过后,她也爱上了这个正在发展中,且会越来越好的国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远道而来,即便肤色不同,吴雪莉依然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中国人。

中国有着太多令吴雪莉着迷的地方,她见证着这头沉睡的雄狮,慢慢苏醒,也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发声,将会在世界上振聋发聩。

中文说的越来越流利,中国习俗知道的越来越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引得吴雪莉停不下来探索的脚步。

吴雪莉并不知道两国之间的诸多事件,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她对中国的看法。

“世界和平”是太多人的心愿,但是这终究还是太难了,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使得各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怀有一些芥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雪莉不同,即便是中美关系极其焦灼的时候,她也没有过仇视或者敌对中国的心理。

吴雪莉只想好好的生活,好好的热爱。

成为中国人

吴雪莉第一次在中国与母亲团聚是在1962年,道逊夫人在友人的引荐下来到中国,并且与周恩来总理见面。

道逊夫人的到来,使得雪莉十分开心,她想让母亲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中国很好,自己的生活也很好。

2年后,道逊夫人也远渡重洋,正式生活在了中国,成为了河南大学一名外籍教师。

在女儿吴雪莉的影响下,道逊夫人也喜欢上了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她带着善意而来,支持着我国的教育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雪莉觉得,自己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已经太久太久,而在别人眼中,自己却依然是“外国人”。

这是吴雪莉的一块心病,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她想要得到身份上的认可。

吴雪莉不想是一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吴雪莉想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在这一点上,吴雪莉甚至比某些土生土长的国人还要优秀,不得不承认,即便是今时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放弃我国国籍,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

但是吴雪莉却恰恰相反,她觉得成为一名中国人,是一种荣誉。

终于,在1975年,经周总理的批示,吴雪莉终于加入了中国国籍,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个夙愿终于得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79年开始,吴雪莉开始不定期,回到美国探亲,几年一次的探亲过程,是吴雪莉作为中国人的宣传时间,在探亲的几个月里,吴雪莉会像周围的人介绍中国。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风土人情,还是中国的教育,吴雪莉化身中国代言人,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的一切。

她亲眼见证着,中国是怎样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的。

偏见有些时候,往往产生于无知,那些并不了解中国的人,总是通过只言片语,便断定了中国有多差劲。

吴雪莉所做的,就是打破这些人的固有偏见,从事实说话,让他们睁开那双用余光,瞥视中国的眼睛,好好地看一看中国有多好。

而事实上,吴雪莉并不是从正是得到中国国籍之后才做这些的,早在解放前后,吴雪莉就已经开始用过,向国外媒体投稿的方式,来讲述中国的方方面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吴雪莉所写的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在伦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副描绘共产主义中国日常生活的画卷,它不是一个西方记者,也不是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周的采访记录,而是一个嫁给中国人、做了中国家庭的主妇和母亲的美国妇女的亲身经历。”

这部小说是吴雪莉初到中国4年里,浓缩的生活点滴,真实且客观。

很多读者在读了这部小说之后,对中国人和中国生活有了全新的了解。原来,在中国生活是如此有趣、鲜活。

吴雪莉知道,自己是微小的,但是,她愿意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尽可能地扭转那些本不该存在的偏见。

有意义的人生

吴雪莉并不只是一名教师,事实上,吴雪莉做出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60年代的中国,不似如今这般,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外语方面的精英,都并没有那么多

吴雪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吴雪莉的存在在很大意义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

《在和平的日子里》这部红色经典小说,便是由吴雪莉翻译为英文版本的,这是吴雪莉第一次尝试中译英,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吴雪莉可谓是费了不少心思。

文化的交流,是打破国与国之间屏障的一个好方法,很多人都是通过阅读开始了解未知的世界的。

吴雪莉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工作,她是一名文化的传递者,所以对待翻译工作要慎之又慎。

在吴雪莉的翻译之下,很多值得一看的经典著作流传到国外,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官。

而除了翻译工作,吴雪莉还利用休息时间,出版了外语工具书——《实用英语语音教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本工具书帮助了很多当时想要学习外语的学生。

在伦敦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时候,吴雪莉更是积极地为其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让此书的出版,变得更为顺利。

而1988年的时候,吴雪莉应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邀请,为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翻译了部分全国第七届人大会议报告上的部分初稿。

对于“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凝聚力”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新词,吴雪莉也是积极地利用语言优势,为翻译工作提供着帮助。

吴雪莉的努力并没有被埋没,很多人都看到了她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做出的积极努力。

就连《人民日报》上,都曾赞誉其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红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吴雪莉,可谓桃李满天,授课的时候吴雪莉总是生动有趣,而验收成果的时候,又会十分严格。

教育不能马虎,吴雪莉说:“要求严格,将来他一生都受益无穷”。

是的,太多人在吴雪莉的教导下,英文方面得到质的提升,而吴雪莉认为,这一切都只是她身为教师的责任。

吴雪莉的付出被看在眼里,河南政府曾想过通过给其申请外教补贴来做出一点感谢,但是吴雪莉却依然拒绝了,她说她是中国人,所以不要外教补贴。

虽然黄元波先生于1984年先行离世,6个子女中也只有长子,还留在开封陪伴吴雪莉,但是她从未想过离开中国:“纽约不是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丈夫都在这里去世,我的事业我的学生也在这里,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的家就在这里”。

吴雪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代表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我留下来,是为了亲眼看中国的发展”。

吴雪莉女士,用一生证明着她对中国的热爱,也证明了,国界从来不该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