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行知的歌》,将陶行知的儿童诗谱写成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建设行知馆,即陶行知纪念馆;举办“师陶节”,在陶行知诞辰的那个月举办各类纪念、学习先生的活动;设计“行知印”,即行知小学校徽,通过极富童真童趣的文化标识,把“知行合一,真善美爱”的学校精神童趣化地表达出来……

在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时,先生的思想、精神在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熠熠生辉。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发掘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结合时代特点、深圳实际,倾力打造具有浓厚‘行知味、深圳味、儿童味’的学校特色文化,为学校发展立根赋能,成为深圳教育的亮丽名片。”行知小学校长尹志波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现“行知味”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行知思想”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行知小学课间休息时间,一首朗朗上口的《做大事·自勉并勉同志》歌曲在校园飘荡,学校师生对这首由陶行知儿童诗编曲而成的校歌张口即来。

“这首歌好‘洗脑’,学生学起来也很容易。通过音乐,小朋友与陶行知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先生的思想也默默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行知小学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蔡文珠说。

从2019年起,行知小学就组织音乐教师精心挑选《手脑相长歌》《即铭》《每事问 问到底》等12首陶行知经典儿童诗,经过学校老师谱曲、师生合唱,这个涵盖了童谣、圆舞曲、电子舞曲、乡村音乐、RAB、爵士等音乐类型的《行知的歌》专辑一“出道”就深受学生、家长等喜爱,也为孩子的童年刷上“行知底色”。

在创作《行知的歌》之前,学生与陶行知先生之间还没有这么“亲密”,这位人民教育家的故事、思想和创作多被束之高阁。

以至于,在行知小学的师生心中一直存有这样的疑问:办学16年,从龙华三小、民治二小到行知小学,学校为何两次改名,仅仅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行知”二字意味着什么?行知小学到底应该办成怎样的学校?

行知小学在全校开展战略诊断,结果显示,“形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圳特色”是最期待的标志性成果,而“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则是最优先发展项目。

这说明,在老师的心中,作为深圳市第一所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备案的学校,行知小学应该担负起学习、宣传、实践陶行知思想的责任,将先生的思想和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

“行知”是一种资源优势,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有源源不断、可取之用之的教育资源;“行知”是一种思想灵魂,创造性表达好、践行好陶行知思想,就是学校的根之所在;“行知”还意味着一种品质标准,鞭策着学校要做真教育,知行合一。

陶行知曾指出,施教的人不能无中生有,他必得要运用环境所已有的事物去引起学生之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汲取思想智慧,尽量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与国家大事、社会生活相联系,不局限于课本,重在引起学生思维、探究、质疑、试验等活动,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

融合“深圳味”

将“行知理念”创造性融入课程教学中

将孩子们的画全部贴在教室外的墙上,教学楼走廊成了画展中心;开设版画工作室,教同学们学画传统版画;开展“小先生”活动,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都有机会做先生,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看到,行知小学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希望通过各种有意义、有特色的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行知小学的课程理念为:聚焦融合,以少胜多。

所谓聚焦,就是聚焦五育并举、聚焦核心素养、聚焦文化基因;所谓融合,就是学科间融合、与生活融合、校内外融合。学校打造行知课程升级版,探索完善“真课程”“善课程”“美课程”“爱课程”体系,培养行小知大、真善美爱的行知美少年。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全覆盖、成体系且进入课表,形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同时还设置个性课程,比如“三礼六节”体验课程、延时服务社团课程等,它的特点是体验性、个性化。

而这些课程设置的前提,是必须坚持儿童中心、儿童立场、儿童表达,都是尽可能地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实施面向儿童未来生活的课程,一起为了儿童的成长。

除了“儿童味”,行知小学还注重“深圳味”。用尹志波的话来说,就是课程要体现深圳特色、契合深圳气质。

学校近期正与招商银行、国信证券合作,开发财经素养教育2.0课程,举行“金融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参观银行、模拟股票实盘操作,学生对储蓄、投资、风险控制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智慧创造财富、爱心回馈社会”的理念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再比如开展“行小知大·乡村振兴”探究性课程。在行知小学的食堂摆放着龙华区对口帮扶县(广西东兰县)的特色农副产品。学生们看到展卖区就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展卖?什么是乡村振兴?学校根据这些疑惑,提出了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学生,你能为东兰乡村振兴做些什么?让学生们一起出谋划策,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帮助东兰乡村售卖特色产品。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与陶行知先生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创造精神非常吻合。行知小学努力成为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圳表达,让行知文化能够立足学校、扎根龙华、服务深圳、辐射全国。

彰显“文化味”

建行知馆、谱行知歌打造行知文化品牌

如果将行知小学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陶行知思想就是大树的根,它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学校发展、学生成长。

除了将陶行知的儿童诗变成校训、校歌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位已逝的人民教育家与懵懂可爱的学生发生联系呢?

在行知小学的校园里建一个陶行知纪念馆!

从2019年开始,学校就在筹划两个项目,一是“行知馆”,二是“行知的歌”。“打造行知馆,就是希望继承弘扬行知思想、行知精神,为学校发展立住根。”尹志波说。

为了讲好陶行知的故事,学校先后去上海、重庆考察陶行知纪念馆。历时两年,经过几十次讨论、上百次修改,最终,一个小而美、专而精的行知馆于今年10月落成。

行知馆定义为展馆,以图文为主、实物为辅。从“求学深造立志救国”“扎根中国改造教育”,到“走进乡村创新生活”“普及教育觉悟社会”“抗日救亡为国育才”,最后“民主斗士巨星陨落”“一代宗师爱满天下”“行知精神薪火相传”……行知馆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精神,在全国以及在深圳、龙华、行知小学的传承。

在馆内,传统与现代展览方式在这里结合,多媒体与图文同时展现,历史与传承两大部分内容融于一馆,既展现先哲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精髓,又展示当代行知小学的精神风貌。穿过小小的行知馆,犹如陪伴着陶行知先生一起走过了他教育救国的一生。

目前,行知馆已成为专家、同行、家长交流参观的第一站。行知馆是给谁看的?行知小学想得很明白:除了开放给各地的专家、同行参观外,更重要的受众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因为,行知馆不仅是行知文化的传播基地,更是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学生?”陶行知是非常好的精神引领。坐落在教学楼一楼的行知馆犹如大树的根脉,托举着学生的未来与希望。

如今,“行知”不仅是一个符号、一种精神,更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在行知馆开放后,学校便开始着手开发博物馆课程,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陶行知的思想、精神在校园内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楚、做得到位,为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发展铸魂赋能,同时为传播陶行知思想作贡献。

【撰文】黄思华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