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
钱 怡 高 岩
稿件执行
朱雪芬 陆飞龙
电梯,被称为建筑中的“垂直交通工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然而,在电梯保有量迅猛增长的同时,电梯故障、电梯事故频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2020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发生电梯事故25起、死亡19人。同期,全国电梯保有量达到786.55万台。25起电梯事故看似不多,但是一旦发生在个体身上,绝对称得上是惊魂时刻,甚至是性命攸关。
今年,南京、苏州、无锡三市都将电梯安全条例列为立法计划正式项目,首次协同立法,梳理共性难点问题,寻求破解之道。8月26日,苏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9月29日,该条例经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电梯安全立法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亟须破解的困境?又有哪些势在必行的原因?
全市在用电梯17万台—— 苏州是电梯制造、使用大户,每年新投用增速达10%
不论是使用量,还是制造量,苏州都是电梯“大户”。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苏州目前在用电梯总数已达17万台,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四。同时,苏州也是全国电梯制造的重要基地,已经形成了打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电梯企业达3000多家,去年全市电梯产量25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近25%。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州电梯产业就开始起步了。1976年,苏州电梯厂成立,是当时的“电梯八大家”之一。记者多方探访,在位于古城区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内,找到了一部仍在使用的上世纪80年代由苏州电梯厂制造的电梯。在市场监管部门的记录里,这是目前登记在册的苏州市内在用电梯中“资格最老”的一部。
记者跟随电梯维保公司的工作人员,见到了这部“老电梯”。电梯安装在四层楼高的厂房内,属于“手动挡”,配有专门的电梯工。轿厢内有一张它的“身份证”,上面显示,这部电梯于1981年6月由苏州电梯厂制造,采用JS操纵方式,载量1吨,速度为0.5米/秒。记者留意到,电梯内没有楼层按键,整个运行、停靠过程均需要电梯工通过操纵杆完成。
这样的“手动挡”电梯,如今已经难得一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电梯投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近年来,全市电梯数量呈现高速增长之势,每年新投用电梯的增速在10%左右,今年截至11月,全市新增电梯已超1万台。”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分院总师办主任李杰峰告诉记者,除了数量的增长,电梯的高度和速度也在不断增长。以苏州国际金融中心为例,作为目前苏州的第一高楼,该建筑地下4层、地上92层,高度达450米,为了保障及时运输人员,国金中心的电梯运行速度达到10米/秒,是上世纪80年代时期电梯速度的20倍。
日均接处电梯困人故障26.28起—— 目前各类电梯故障频发,维保水平参差
随着电梯数量的激增,电梯故障的发生几率也在上涨,电梯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今年以来,福州男孩被困电梯自救时坠亡、郑州一电梯故障七旬老太被夹身亡等惨痛事故,屡屡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些极端个案之外,电梯故障、困人等日常问题发生得更为频繁。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苏州应急救援指挥平台96333共接警30700起,累计处置困人故障7175起,解救被困人员13353人次,平均每天解除困人故障26.28起。
这些给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安全威胁的电梯故障为何频频发生?今年3月,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江苏电梯救援大数据。发布会上提到,根据大数据分析,电梯发生故障困人的主要原因有三大类,其中人为原因占44.16%,外部原因占18.97%,电梯门系统故障占16.33%。
“电梯不是一个单一的装置,它涉及多个利益方,包括生产厂家、使用者、维保企业、小区物业等。”在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应急处置中心主任刘伟看来,部分电梯故障频发,与电梯自身的长链条特点分不开,从购买、安装、日常使用到维修保养,无论哪一个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起电梯故障,危及使用者安全。
在众多环节中,日常维保因涉及物业管理和维保企业,常常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采访中,刘伟提到,维保是电梯安全运行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市场上维保企业数量众多、维保质量良莠不齐,给电梯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据介绍,目前全市共有电梯维保企业近500家,本地外地企业各占一半,竞争激烈。刘伟认为,市场上的维保企业很多是通过“价格战”来生存,维保质量难保证。
另一方面,居民小区的电梯使用方是业主,而管理方是物业,两者不一致导致电梯管理方对维保工作不重视。“物业公司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在选择维保单位时,往往首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谁价格低就用谁。”李杰峰表示,结果就是电梯日常维保不到位,使用中故障多,维修时速度慢,甚至会导致应急响应不及时,耽误紧急救援。
不文明乘梯、救援难点等亟待解决—— 各种新情况不断,迫切需要加强规范
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电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电梯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之而来。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电梯应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例行检查维护;电梯检验实行年检制度,一年检验一次。然而,在现实中,低价竞争导致维保企业利润低、人员流动性大,实际工作力度往往不够。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凌云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厂家延长质保期的呼声越来越高,“厂家对自己产品比较熟悉,维保起来更得心应手。同时,厂家会考虑到自己的品牌形象,责任心更强,相对社会上维保公司而言,工作更能做到位。”当然,延长质保期无疑会增加厂家的生产成本。但是,马凌云认为,这也为厂家在维保市场提升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电梯自身原因导致的故障外,乘梯人的不文明习惯也是导致电梯故障的另一主因。“电梯门遭到扒门、撞击等暴力冲撞,或是遇到垃圾堵塞等情况,都容易引发电梯门关合故障,导致电梯停运。”李杰峰说,城市化进程加快,电梯数量快速增加,但是人们的文明使用意识还未跟上,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尤其是今年5月,成都市成华区一小区发生一起电梯内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导致电梯内5人不同程度受伤,称得上是血淋淋的教训。李杰峰认为,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暴力乘梯等行为,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规范。
此外,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难点和问题。刘伟告诉记者,救援时,救援人员如果能及时了解轿厢内的情况,并对被困人员进行心理安抚,能让救援开展得更加顺利,这就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帮助。物联网技术就像给电梯装上“智慧大脑”,可以在监测终端发现电梯运行异常,实现电梯故障“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不过,目前大部分电梯没有加装物联网技术。”刘伟期待,未来能推进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6次集中修改采纳516条修改意见—— 地方立法为电梯安全“加码”
作为电梯使用和制造大市,苏州如何提高本地电梯行业的制造水平,同时减少安全隐患发生?监管中碰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苏州通过地方立法来为电梯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今年年初,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将《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列为2021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并开展了广泛地调研、论证、修改工作。5月和6月,先后开展了两轮县(市)、区调研;6月16日,召开立法协商座谈;7月,会同南京、无锡两市开展协同立法交流研讨;7月23日,召开立法专家顾问暨社会风险评估座谈会……通过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共征集到592条意见和建议,修改时共采纳、部分采纳了516条意见,《条例》先后进行了6次集中修改。
记者留意到,《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中明确了电梯安全各相关方责任,包括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细化,明确电梯生产和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乘用人文明和安全乘梯的责任等。对于市民关心的延长电梯质量保修期、电梯维保相关问题、电梯乘客行为、新装电梯安防配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等问题,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制定一部适合苏州自身实际情况的地方法律,有利于提高苏州电梯行业的制造水平,提高市民对电梯安全的满意度,对恶性竞争的市场‘劣马’形成挤出效应。”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雪珍表示,现行的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普适性较强,但在电梯安全管理具体操作层面的针对性不强,实际监管中碰到的新问题难以彻底解决,《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以地方立法健全我市电梯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为电梯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编辑手记
体现立法的 “时代感”
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在制定过程中经过了6次集中修改,采纳了516条修改意见——可见电梯安全管理已经不可能仅限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修修补补”,要敢于颠覆旧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为电梯安全管理赋能,让电梯管理充分体现时代感。
17万台电梯,既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更是一个管理复杂的系统,还是一个安全隐患的集中地。立法的“时代感”,体现在为市场定好规范、为管理技术赋能,让隐患消于未然、让运营清清楚楚。对应在内容上,就是要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对电梯全生命周期的全市集中统一管理服务模式;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电梯制造单位应履行的义务,建立电梯整机、重要零部件验收和溯源制度,并及时向电梯安全管理服务平台上传数据;同时还可以探索将电梯的管理比照水、电、燃气等公共设备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电梯管理权从原来的物业公司服务权限中剥离出来,交由电梯专业运营机构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们希望,苏州电梯安全的立法,能进一步规范苏州电梯市场,推动电梯购置、使用、维修成本的稳定合理,在不提高市民现有电梯费用标准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电梯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乃至改造、更新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让全新管理模式显现出传统套路无法比拟的强大生命力和市场吸引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