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绿色青浦」轻松关注~

沿着被上海人称为母亲河的黄浦江,溯江而上,不到50公里,就可以找到黄浦江的源头之一——大蒸塘。在大蒸塘的旁边,也就是在青浦的西南角,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以前有一个小镇,名叫蒸淀镇。

1991年,蒸淀乡(1994年8月,蒸淀撤乡建镇)仍同过去一样,以农业为主,少量的乡办厂,产品大部分陈旧滞销,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仅7756万元,在全县20个乡镇中,蒸淀的名次是倒数第一。蒸淀人想摆脱贫困,但路在何方?乡党委、乡政府两套班子在苦苦追寻。

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大胆去干大胆去闯。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激励了全国人民,也激励了蒸淀乡的干部和群众。在一次讨论会上,当时分管工业的副乡长郭连学提出:“我们能不能在私营经济上做做文章?比方说办个私营经济开发区?”

郭连学的建议像一颗火星,点燃了与会人员的心思,参加会议的常务副县长吴学峰把手一拍,说:“这倒是条好思路,现在市里对发展非公经济很重视,市工商局准备出台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呢!”

1992年,蒸淀乡人民政府

关于创办“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请示

大家又围绕着这个问题摆出了蒸淀的有利条件:蒸淀地处两省一市交界,可以吸收多方面的来客,这是一;蒸淀北有318国道,南离筹建中的沪杭高速公路和已建成的320国道都不超过10公里,而且连结这两大动脉的朱枫公路正好经过蒸淀,这是二。更重要的是蒸淀穷,穷则思变,干部、群众都有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

消息传到县里,县委书记于根生拍案叫好,提笔为这个私营经济区题了个名——“富民”,他说:“富民富民,富了人民,富了国家,大胆干吧!”

1992年11月17日,青浦县建设局印发关于核发

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通知

万事开头难,当乡里决定建立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只是空地一片。乡党委、政府决定第一期工程划地54亩,建立标准厂房1.1万平方米,用当时乡里一位领导的话来说:“只有具备了条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道路和厂房,才能招商引资,否则就是空话”。

1992年春夏之交,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全乡党员干部带头上阵,参加义务劳动。不到一个星期,平整土地任务提前完成。接着,九个施工队安营扎寨,日夜开工,一幢幢厂房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出现在原来的田野上。

1992年7月20日,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成立

1992年7月20日,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7月25日,假座上海樱花度假村,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除了宣告经济区成立、8月份起正式招商外,着重介绍了富民的优惠政策、优越的交通条件和现有的硬件设施。

1992年7月25日,《新民晚报》第一版报道

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建立

消息轰动了浦江两岸,招商第一天,原上海长江刻字厂工艺车间工会干部龚建平,邀集了5个同事,带着辛勤积蓄的3万元钱,专程乘车去富民登记,成为富民开发区注册第一人。用龚建平自己的话来说,当时思想波动很大:“辞职了,没有劳保怎么办?谁给自己分房子?”实践给了龚建平以满意的回答,他们8月投了资,9月就赚了钱。

以前在江西集体企业中工作的舒宏瑞,老是感到在企业里“手脚放不开”,体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到办厂。人家先要他戴上“集体”的红帽子,他不干。正在这时,他得到富民开发区成立的消息,第二天,他带了一旅行袋的现钞来到富民,实地考察的结果是交通便利、政策好、有现成厂房、价格低廉。于是拉开拉链,一下子拿出30多万元,买下700多平方米厂房,几个月后又买两幢,他在这里办起沪工电焊机厂,产品畅销全国。后来,他不但成为了青浦有名的企业家,他的奋斗发展道路被称为“沪工之路”。

日本人古志安彦,来这里考察之后,投资80万美元,购买厂房6幢,用当地丰富的蔺草原料为日本生产“榻榻米”。另一家日商中川株式会社,投资198万美元,自建厂房,成立了上海中川电化公司。

1993年,也就是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成立一年之后,富民招商800户,当年产值达到4.4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9万元。富民破土而出,富民腾空而起,被人们称之为“富民模式”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大地上,它是第一家,因而还被称为“华东第一城”。

 “华东第一城”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诞生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华东第一城”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诞生记

1996年的新闻报道:富民开发区带来的连锁反应

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上海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私营经济在上海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明显提高。富民创办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于是,在之后的十年间,上海办起了186个各类经济小区。一些私营企业老板走出了小打小闹的圈子,企业上了规模,产品上了档次,有的成了亿万富翁,同时也向国家上缴了相当的税金。一些国外的经济集团也纷纷前来考察、投资。

富民开发区

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创立与发展为再就业工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时,社会上下岗职工较多,私营经济开发区为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是有些下岗工人个人出资或几人合资进行第二次创业,成了企业的老板。二是落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几千个私营企业十年间吸纳了45000多个劳动力,成了社会的“减震器”。实践证明,私营经济越活跃,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好,社会也稳定。

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创立和发展增强了政府财力。在“富民”创立之前,蒸淀乡农、副、工业的总产值不到1个亿,乡级财政收入只有340万元。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创建十年,为乡(镇)级财政创造了2.5个亿的财力,使乡(镇)级财政的经济实力大幅增长。青浦的私营经济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尤其是私营经济的贡献率在十年间增长到了总额的33%。人称“三分天下有其一”。

马路上竖着“富民开发区欢迎您”的横幅

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创立和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创立之后,当地农民的市场意识有了质的飞跃,纷纷参与市场竞争,向市场要效益,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开始向集镇集聚,一方面改善居住条件,另一面有利于经营活动。针对这个新情况,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加快了铺面和居住用房(商品房)的建设,加强了小集镇的集聚效应,十年间把集镇从原有的15.5公顷发展到45.5公顷,扩大了两倍,集镇人口从原有的1500人增加到了12000余人,形成了一个具有文化广场、街心花园、文化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与上海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小集镇,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资料:青浦档案

编辑: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