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2021年,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进一步提升,金融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量来看,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年内两次全面降准释放2.2万亿元长期资金,有效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从结构来看,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影响下,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以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来应对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基于这一背景,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对2022年金融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明确,精准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接续转换工作。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金融业积极作为、主动担当,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有序恢复发展。考虑到我国经济面临的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总量工具要与结构性工具结合发力,既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又要优化金融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定向“输血”。

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支持小微发展

2021年,人民银行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包括实施两次全面降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发力,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等,呵护小微企业向好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对15.1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9.6万亿元。

1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直达工具的实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和企业自主决策,更加市场化。二是体现正向激励引导。工具中内嵌了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三是坚持稳健原则。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的同时,鼓励稳健经营,防范风险。

董希淼表示,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具有积极意义。一是无缝衔接,有利于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二是支持时间更长,持续到2023年6月底,有利于稳定企业预期;三是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以正向激励引导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十分必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接下来,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在落实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还应该多措并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比如,加快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模式,推动构建大中小型企业良性发展生态等。

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

2021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条不紊地进行。人民银行持续健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优化管理考核机制等方式提升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能力,推动创新创业专项金融债和专项债务融资工具规模持续增加。

科技企业风险高、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有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痛点难以短时间内消除。为此,会议指出,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银保监会近期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推动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强化科技保险保障,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特色优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晔林表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契合当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助于加快弥合科创企业融资需求与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

针对如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近期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点面结合、长短结合,做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融资支持,并推动提升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能力。

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2021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不断深化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实现了绿色债券支持范围的“国内统一、国际趋同”。此外,人民银行还发布了首批绿色金融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修订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

更多绿色金融政策工具陆续出台。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针对两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工具,易纲表示,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将向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资金。两项工具政策的推出,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政策支持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全部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快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16.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加快。2021年11月末,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过1.6万亿元,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2530亿元。

对于2022年绿色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展望2022年,兴业研究宏观团队认为,在国内外新的绿色发展态势下,绿色金融将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一是绿色金融新政策与新标准将陆续出台;二是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新金融工具与产品潜力巨大;三是“走向净零”成为金融机构发展新方向;四是绿色金融服务新领域涌现;五是气候信息披露将日益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