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时而制法。针对个人信息被肆意收集和泄露、青少年沉迷网游、直播带货刷单造假等热点、难点问题,2021年,多部法律法规密集颁行,划定了权责边界。因事而制礼。汽车售后服务、房地产市场秩序、食品保健食品及化妆品宣传等方面虽仍存乱象,但各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整治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取得显著成效。

回眸2021,市场规范在提速;期待2022,市场更有秩序,行业可获发展,消费者权益更有保障。

个人信息保护

法“网”恢恢

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以及主管机关的职权范围提供了体系化的法律依据,涵盖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多个环节,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共同构成我国日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

今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正式施行,明确APP不得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个人信息保护”章节详细规定了知情同意、最小必要、权利保障、生物特征信息等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处理100万人以上个人信息应视为重要数据处理者进行管理。

今年以来,主管部门持续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国家网信办组织对39种1425款常见类型APP开展了专项检测,并已对其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351款APP进行了公开通报和相关处罚。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建设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平台,实现对国内主流应用商店APP存在的不给权限不让用、频繁索权干扰用户、启动时索要无关权限、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等16项典型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全量快速检测。

专项治理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大大提高了APP运营者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社会反响。

房地产

八部门联手整顿

虚假宣传、假房源、黑中介等房地产市场乱象备受消费者诟病。7月23日,住建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持续加大惩处力度,对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物业等各个环节进行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整治重点包括房企违法违规开工建设,未按施工图设计文件开发建设,未按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如期交付,房屋渗漏、开裂、空鼓等质量问题突出,未按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配套设施。

房屋买卖方面的整治重点包括发布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虚假房源信息;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挪用交易监管资金;套取或协助套取经营贷、消费贷等非个人住房贷款用于购房;协助购房人非法规避房屋交易税费;违规收取预付款、茶水费等费用,变相涨价;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捆绑销售车位、储藏室;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扰乱市场秩序。

住房租赁方面的整治重点包括克扣租金押金,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强制驱赶租户,存在“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高风险经营行为,未按规定办理租金监管。

物业服务方面的整治重点包括超标准收取费用;擅自利用业主共有部分开展经营活动,侵占、挪用业主共有部分经营收益;物业服务合同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后,无正当理由拒不退出物业服务项目。

《通知》明确要求,要持续加大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住房租赁企业、物业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网络媒体及从业人员,依法依规采取警示约谈、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和资质资格证书等措施,并予以公开曝光。

汽车

新“三包”颁布

2021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据悉,该新规在2013年施行的版本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对经营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责任要求,扩大了家用汽车“三包”范围,降低了退换车条件的门槛,对车辆售前售后、使用、退换等相关规定也更加细化。

其中新增的家用汽车重大质量问题“7日内可退换”条款,规定家用汽车自交付之日起7日内,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他主要零部件等情形的,销售者应当按照消费者的选择予以免费退换。这就意味着,属于大宗型消费品的汽车产品从此进入“可退换”时代。

《汽车“三包”规定》还将原版本中于“三包”有效期内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或者整车累计修理时间超过35日才予以换车的限定条件,分别缩减为4次与30日。

目前,纯电动汽车快速普及,围绕三电系统的质量纠纷逐渐增多,因重大质量问题向商家要求退换货时,车商拒绝。而《汽车“三包”规定》指出,家用汽车自交付之日起60日或行驶里程3000公里内(以先满足条件者为准),因质量问题出现动力蓄电池起火的,可免费退换车。这扩大了家用汽车“三包”调整范围,将电动汽车专用部件纳入退换车条款。同时,皮卡车、污染控制装置的主要零部件也被纳入重大质量问题退换车条款。

网游

立法护航青少年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未成年人上网时面临着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诸多安全问题。

游戏公司、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的防沉迷系统“道高一尺”,网络“高手”的破解之法“魔高一丈”,这让家长们对形同虚设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不满意。为了还未成年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2021年,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集中出台,其措施全面、严格,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第五章“网络保护”,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相关企业责任、网络信息管理、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12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部分网络文化平台存在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不良现象和问题,并提出18条措施,深入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金融

资管新规重塑理财

由于涉及到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多类机构众多产品的近百万亿元理财资金,央行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资管新规》有几条原则值得引起重视:一是打破刚性兑付;二是拆除多层嵌套;三是限制非标准资产、限制期限错配和限制杠杆比例并统一杠杆要求;四是定位资产管理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和特许经营行业,并提出实行穿透式监管。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将满而正式落地实施,居民投资理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以银行理财为例,11月以来,多家银行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而净值型产品的比例在不断攀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显示,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达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6.08个百分点。可以说,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于偏好保本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需要调整好投资心态,正确看待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和预期收益,保持对风险的敏感性。

《资管新规》的即将落地实施对理财行业也是一次重塑。例如,各大银行相继成立了理财子公司,负责开发理财产品,而银行成为代销机构,不再保本保收益。同时,资管产品的风险也呈现收敛态势。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此前曾公开表示,《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产品同业交叉持有的占比持续下降,杠杆率(总资产与募集资金的比例)回落,非标准化的债权规模也持续减少。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文指出,《资管新规》将让未来资管市场释放更大的重塑与再造能量。各资管机构将回归主业,开展差异化竞争,而旺盛的居民理财需求也将寻找到适合自身风险的满足方式。

白酒

新规引领品质提升

白酒行业正在不断提质加速。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重新对白酒的定义进行了规范。新标准主要有两大看点:一是明确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将调香白酒从白酒分类中剔除,明确其属于配制酒;二是明确液态法白酒和固态法白酒不得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此外,新标准对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白酒的定义也进行了调整,新增了兼香型、董香型白酒、馥郁香型白酒的定义。为规范指导白酒生产许可工作、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管, 12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就《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力图从生产场所、设备设施、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人员管理、管理制度、试制产品检验6方面对白酒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并特别提出,年份酒标签要如实标注所使用的各种基酒真实年份和比例,且白酒标签应不得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

中国酒业智库专家蔡学飞认为,今年以来出台的白酒相关规章制度不仅会改变白酒市场布局,也会给消费环境带来积极影响。不管是年份酒,还是采用各种工艺生产的白酒,规范标识都将直接推动消费,进一步保障消费者切身利益。

直播电商

划定营销红线

在疫情的影响下,直播电商凭借着更为便捷的购物方式,发展迅猛。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1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将接近12012亿元。同时,行业规模也在不断迅速扩大,截至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的直播电商相关企业逾3.4万家。

但在这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背后,也暗藏多种隐忧。今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情况显示,全国12315平台2020年共受理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55万件,其中“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长357.74%;前不久曝出的头部主播偷税漏税问题再一次成为了行业的“重磅炸弹”。

近一年来,针对直播电商,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国家多个监管部门就陆续出台了超过20部法规章程,从供给侧规范行业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边界,其中包括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市监广〔2020〕175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广电发〔2020〕78号)》《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等。

2021年4月23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划定了网络直播营销领域的八条红线、五个重点管理环节,囊括了网络直播的“人、货、场”,并进一步明确了“台前幕后”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

化妆品

功效评价须试验

自2021年1月1日起,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整个年度中,监管人员全力、有序地推动《条例》及配套文件贯彻实施。

“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等化妆品须做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并出具报告。”4月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3则重要通告,对化妆品分类规则、功效宣称评价及安全评估技术标准作了详细具体的规范,并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

为加强原料管理、保证质量安全,国家药监局于4月27日公布了修订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为规范化妆品标签使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于6月颁布的《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禁止“暗示医疗作用或者进行虚假宣称”等12种方式标注或者宣称化妆品。

针对儿童化妆品安全方面的乱象,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了《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并颁布了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

“严监管”不仅体现在一揽子配套法规上,也贯彻到了执法行动中。自《条例》实施以来,除了对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的落实工作,多地对化妆品的抽检、管控力度也在加大。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销售违法化妆品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大飞行检查、抽检等事后监管的力度。10月2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强产品追踪溯源、加大对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力度。

保健

“不老药”神话破灭

网络销售异常火爆的NMN产品(俗称“不老药”)被某些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肆意吹嘘为“长寿基因药”,可以“逆龄抗衰,挽回年轻”,甚至“延长寿命到150岁”。

今年1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印发的《关于排查违法经营“不老药”的函》中指出,“不老药”的主要成分为烟酰胺单核酸(NMN),主要宣传“抗衰逆龄、修复DNA、预防老年痴呆”等作用。目前,NMN在我国未获得药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许可,即在我国境内,NMN不能作为食品进行生产和经营。为此,食品经营司对“不老药”违法经营者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及时核实并依法予以查处。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鹤松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NMN只是在动物试验中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效果,而对人体是否有效还未经过临床试验证明。王鹤松表示,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NMN市场的监管力度,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NMN市场逐步恢复理性,商品价格大幅下滑,跨境电商平台也加强了对宣传用语的管控,夸大和虚假宣传现象大幅度减少。

医美

医美广告“悠着点”

随着消费升级,在“颜值经济”催促医美行业“舍命狂奔”的同时,行业发展参差不齐,虚假宣传、资质造假、“三无”产品等乱象层出不穷,让整个行业规范化发展成为监管重中之重。

今年6月,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将重点放在终端机构长尾市场,同时打击未取得相关资质的产品,并督促医美机构严格采购合规、合法的医美产品,促进水货、假货等向正规产品靠拢。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也发布《关于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的通知》。针对眼花缭乱、真假难辨的医美广告,11月,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这也是医美行业强监管以来首次法规层面的指导。

强监管之外,医美行业也展现出了新机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抗衰老、美肤等轻医美项目,即介于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专业医疗美容项目,是以玻尿酸、肉毒素注射和光电美容等为代表的非手术类项目,通过无创或微创的医学疗法就能满足消费者对美的追求。

2021年,医美行业大洗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参半,但长远来看,医美行业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有望再上新台阶。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武晓莉 孙蔚 吴博峰 李燕京 聂国春 孟刚 桑雪骐 庞建新 孙燕明 王小月

编辑/杜科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