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仍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障水平、优化医保服务流程等问题。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愈发感受到,医保与医疗的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尤其需要充分尊重医学规律,让医务人员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01

打通医保电子支付“堵点”

邵逸夫医院开通医保移动支付,是医院和医保沟通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早在2014年,邵逸夫医院就开始探索电子支付。医院最初的想法是:把医院收费系统与手机支付宝“打通”,让患者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缴费,而不用再去窗口排队,在方便患者的同时,让就诊环境更有秩序。经过一番系统改造和就医流程改造,医院终于让患者实现了手机缴费。但最初使用这一功能的患者只有13.5%,原因在于支付宝缴费不能医保报销。

为了打通这个“堵点”,医院与当时主管医保的人社部门申请,希望先尝试允许一部分医保结算用支付宝进行。然而在当时的医保主管部门看来,刷卡缴费更安全——因为医保卡上有持卡人照片,可防冒用。

但只要对医院管理实际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医保刷卡支付在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并没有更多安全优势:仅凭一张证件照很难核对持卡者是不是本人。人的外貌会随着年龄而变化,因此,除非持卡人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否则医院收费窗口人员是不会轻易对持卡人身份提出质疑的。而手机支付宝早已用上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识别准确率远高于人工查验,是安全性更高的支付方式。

经过多次沟通,医保管理部门逐步尝试开通电子支付通道。2016年3月2日,邵逸夫医院发布医疗移动支付2.0平台——医快付,成功解决了融合医保的一键移动支付问题,并实现了四项创新:一是全流程可移动,颠覆传统就医流程,逐步取代挂号室和收费处;二是分时段预约,解除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三是以生物识别技术规避医保卡冒用的风险;四是杜绝了“号贩子”现象,解决了患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破解群众看病难题。

02

制定三方共赢的支付规则

医保支付制度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生存发展,也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为了让老百姓最终感受到医保改革带来的红利,医保支付制度一定要与临床实践相契合,让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相一致,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比如,在腹部外科治疗中,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虽然手术部位相同,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手术。一些地方在制定相关的医保支付制度时,为两个手术分别制定了支付标准;但临床上如果通过一次“开刀”同时实施两个手术,医保就只认“一个账”,即只支付胆囊结石手术的费用而不支付胆总管手术费用。

殊不知,同时行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两个手术,其手术难度、消耗资源都要远高于单个手术。医保如此支付,看似是给患者省钱,却让医生陷入两难:一次给患者解决两个问题,对患者有好处,医院却要承担损失;如果“按部就班”去治疗,患者就要二次住院、二次麻醉,医院倒是没有损失,但患者遭“二茬罪”不说,费用和风险也要加倍,医保资金还没省下来。

目前的医保支付改革还有需完善的部分,在制定规则时应与现有的医学操作规范进行统一。如果能充分考虑手术成本结构,上述支付规则可改为:同时行胆囊结石手术和胆总管结石手术,其费用高于单独手术的价格,但可以略低于两个手术费用之和。这样的支付机制可以鼓励医生简并手术方案,实现患者、医保、医疗机构的三方共赢。

03

兼顾控费和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是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原动力之一,大医院凭借其在人才储备、临床科研能力和病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医学学科发展和诊疗技术原始创新的源泉。实施医保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以来,我院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举措,整体医保结余率维持在5%左右,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但若具体到科室层面就会发现,医院“亏钱”的重灾区恰恰是那些承担着学科发展任务、在行业内享有盛名的“拳头科室”。

学科发展的“尖子生”为什么会在经济运营方面“拖后腿”?我们做了深入调研,并分析了其中原因。

与一般三级医院的同类科室相比,这些优势学科的科室往往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更精准、更为个性化的诊疗方法,其收治的病例也多是确诊困难、消耗医疗资源较多、治疗难度大的病患。因此,在疾病分组相同的情况下,其病例的次均费用一定会高于地区平均值。而DRG支付标准的制定是以地区历史费用为依据的,这就使医生在诊疗这类病患的过程中面临两难的境地,造成了医保支付改革中“鞭打快牛”的现象。

在数据面前,我院相关科室的主任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多次主动找医院医保部门沟通,尝试发掘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科室运营收益的空间。医院医保、采购等职能部门专门展开“联合诊疗”,从药品采购、耗材选择等方面想办法,最大限度地优化费用结构、降低诊疗成本。我们始终坚持临床实践优先的原则,不因控制费用而降低医疗质量和服务内涵。

同时,我们也希望医保部门在政策制定时,深入临床一线去了解临床医学的新发展,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案、成本结构,进一步了解临床医生的诉求和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医保和医疗形成合力,让医保支付方式成为学科发展的“助推器”。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保办主任 倪志颖

编辑:姜天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