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国中哈士奇,一个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国家,我们不太陌生,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其实这个国家一点也不浪漫,他们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

1999年,我国买下来的“瓦良格号”,在返回的途中遭到了土耳其敲竹杠,以危害海峡通行为由一直拒绝放行,直到2001年,我国付出了金钱、武器装备技术为代价后才放行。

就是这样一个从不愿吃亏的国家,却在1932年以233平方公里的土地,换取了伊朗的阿勒山(也叫亚拉拉特山)半座山峰,打破了土耳其和伊朗300年边界基本稳定的历史。

这座山有什么魔力,让土耳其放弃大片土地?

这其实跟俄罗斯有数不清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山的历史:

阿勒山的历史:

阿勒山目前是伊朗东部的一座常年被冰雪覆盖的死火山,有两个峰顶,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小阿勒山3925米。《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在大洪水之后,就停在阿勒山上,因为这座山在基督教世界是一座圣山。

然而这座圣山在历史上的归属却不断被割让、占领,曾隶属于多个国家。

阿勒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亚美尼亚人的活动范围,自公元前16世纪起,他们就在此区域活动,所以现在的亚美尼亚人视阿勒山为自己的“圣山”,其国徽上的山就是阿勒山。但这里地处亚欧交界处,一直是强国觊觎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公元4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争夺该区域,亚美尼亚王国也沦为了附庸,此后经历了拜占庭帝国、塞尔柱土耳其、马木留克王朝,最后至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

“一山不容二虎”,1534年,奥斯曼帝国同波斯萨菲王朝(1935年波斯改国名为伊朗),进行了一场20年的战争,1555年,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再次进攻,萨菲王朝沙阿塔赫玛斯普一世主动认怂,并签署了《阿马西亚和约》,奥斯曼和萨菲王朝以苏拉姆山脉、亚美尼亚的阿勒山以及扎格罗山脉为两国分界线,奥斯曼帝国由此获取了现在伊拉克的大部分领土,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被双方瓜分。而阿勒山也成为了两国界山,阿勒山以西的“西亚美尼亚”归奥斯曼,以东的“东亚美尼亚”归伊朗。

这份和约并没有带来彻底的和平,直到1639年《席林堡和约》的签署,成为两国转折点,此后两国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接下来沙俄粉墨登场。

自沙俄彼得一世开始,就制定了一个被后世历代沙皇奉为圭臬的侵略计划,其中一条就是向南打通通往地中海和印度洋夺取暖水港的计划。1721年,俄国瑞典战争结束之后,将矛头转向了南方,1723年占领了巴库等里海沿岸地区(后归还波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俄对南高加索垂涎欲滴,1789年诈取了格鲁吉亚,随后于1804年爆发了第一次俄波战争,波斯恺加王朝不敌沙俄,不得不于1813年签署了《古里斯坦和约》,将伊朗的格鲁吉亚、巴库、达吉斯坦等地也就是现在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及俄罗斯境内的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割给了沙俄。

而1828年的《土库曼查伊和约》则是把伊朗的埃里温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即现在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飞地纳希切万割给了沙俄,这样原本是奥斯曼和伊朗之间的界山阿勒山就成了奥斯曼帝国、伊朗和沙俄三国交汇处。

“俄国就是各民族的监狱”,为了争取沙俄境内各民族的支持,列宁宣称凡是被沙俄 “兼并的民族和部族,都享有同俄国分离的完全自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了奥斯曼帝国和沙俄两大帝国,分别被两国控制的东、西亚美尼亚都宣称独立,并在1920年的《色佛尔和约》中得到了国际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亚美尼亚的独立行为被凯末尔政府和苏维埃政府所不容,为了绞杀亚美尼亚,苏俄同土耳其于1923年达成了《卡尔斯条约》,根据这份和约,亚美尼亚成为了牺牲品,打破了《色佛尔条约》对土耳其的限制,亚美尼亚独立国家消失了。苏俄放弃了包括阿勒山在内的东安纳托利亚地区换取被土耳其控制的格鲁吉亚巴统地区,随后亚美尼亚加入了苏联。

不甘的库尔德人:

不甘的库尔德人:

土耳其交换领土最直接的因素是库尔德人的问题,库尔德人是西亚除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之外的第四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境内。库尔德人的千年梦想是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库尔德斯坦,为了削弱土耳其的战争潜力,一战后协约国在《色佛尔条约》中规定:在本条约生效后6个月内起草一项关于主要由库尔德人居住的地区实行地方自治的计划。自治之后甚至可以向国联申请独立。

库尔德人自己也在努力争取独立,自1920年以后爆发了多次部落起义,但是均遭到了凯末尔政府的镇压。凯末尔政府的胜利,让库尔德人独立建国成为了幻想。

为了阻止库尔德人的独立,土耳其政府对库尔德人实施同化政策,规定凡土耳其人必须进土耳其学校,学习土耳其语,不悖于土耳其礼俗文化。同时禁止使用库尔德语,禁止库尔德人建立自己的村落,规定土耳其人居住区库尔德人的人数不得超过5%,将库尔德人每10人一组迁往土耳其聚居区,而且不承认库尔德人的民族身份,称之为“山里的土耳其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自然有反抗,库尔德人提出“不独立,毋宁死”,1925年库尔德人爆发了谢赫-赛义德大起义,尽管起义被土耳其政府镇压,但是却是“库尔德叛乱年代”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义德起义被镇压后,库尔德人在1928年以阿勒山地区为基地再次发动了起义,即“阿拉拉特起义”,也成为了“阿勒山斗争”,阿勒山成为了起义部队的根据地,并宣布成立了“库尔德阿拉拉特山共和国”,一时让土耳其政府无从下手。

由于阿勒山分属土耳其和伊朗两国,当形势不好时,起义人员常经小阿勒山进入伊朗境内,毕竟伊朗境内也有大量的库尔德人居住,可以得到帮助。不过起义一直持续了4年还没有被平息,这让土耳其政府很头疼。

换地:

换地:

为了彻底阻断库尔德人的起义退路,土耳其来了一招釜底抽薪,那就是与伊朗进行换地把阿勒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

尽管一些伊朗的官员反对这项边界互换协定,因为小阿勒山作为一座高地,可以作为伊朗西阿塞拜疆省的屏障,一旦换给土耳其,将会让伊朗处于不利地位。

但此时掌握伊朗政权的是1921年推翻了通过政变上台的礼萨·汗,巴列维王朝建立者。礼萨·汗是出身哥萨克,是凯末尔的忠实粉丝,毕竟凯末尔将土耳其从濒临亡国的边缘拯救了回来。对于土耳其的换地想法,礼萨·汗十分赞同,他认为这不仅利于拉拢土耳其,以对抗英俄两国,而且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取得胜利无疑会带动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闹独立,所以土耳其尽快平定库尔德人起义,对于伊朗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萨·汗“这些小细节不重要”的指示下,1932年1月23日,土耳其同伊朗签署了《德黑兰协定》(即《关于确定伊朗和土耳其边境问题的协定》)。根据这个条约,土耳其获得伊朗境内的阿勒山东麓及其附近平原地区,作为补偿,伊朗获得了乌鲁米耶湖以西的戈图尔地区,面积约233平方公里。

通过这次换地,土耳其切断了库尔德起义者的退路,而苏联出于拉拢土耳其的需要,向其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在内援不继,国际不支持的情况下,阿拉拉特起义于1932年被消灭。起义的失败,让上万库尔德人被杀害,数十万人被迫逃离家园。

近年来,每一届的土耳其政府都将谴责伊朗作为一门必修课,这无非是消解内部危机而已,实际上,两国的关系达到了1639年《席林堡和约》签订以来的最有价值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