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龙江沿岸

马里英斯克(一千六百六十英里)是俄国人在黑龙江所建立的最早的移民点之一,位于一条与吉奇湖相通的黑龙江支流的河畔。从此移民点,有一条路沿吉奇湖北岸通向卡斯特里湾。原来想把马里英斯克建成黑龙江主要的移民点,但是由于水的深度不够-马里英斯克位于黑龙江的一条支流之畔,这条支流在一年的部分时间内实际上不能通航-政府机关迁往新建的索费夫斯克城,该城在水利条件方面优于马里英斯克。

吉奇湖位于马里英斯克下方一俄里处,政府购买了该地,并派驻一个步兵营进行开垦工作。再下行两俄里,即可到达苏契哥萨克屯兵点。在这个屯兵点对面的一座岛屿上,寨堡的遗迹依稀可辨,因其位于一个“斜坡”之上,可以认为这就是斯杰潘诺夫游记中的科索戈尔斯基寨堡的遗址。

当我们顺黑龙江的东岔下行时,沿途先后经过俄国的移民地伊尔库次科伊村、博戈罗德斯克、米哈伊洛夫和新米哈伊洛夫。在这些移民地的附近地区,森林已被砍伐,并在开垦的土地上成功地种植了裸麦,大麦,燕麦和各种的蔬菜;而在黑龙江的岛屿上和定居点后面的高原上则有广阔的牧场。

夏天移民向来往轮船供应木柴,冬天向驿站提供马匹,以此牟利。虽然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土地似乎并不肥沃也不理想,但是由于这些移民已经适应西伯利亚的严寒气候,他们显然都是安居乐业的。这些农业移民点是在黑龙江建立起来的第一批移民点,由于必须使移民得到由马里英斯克的一些炮台有效的防御以防范突然袭击,又由于政府急欲在黑龙江下游驻军的紧邻地区筹集粮秣,政府在选定地点上受到了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黑龙江右岸,山脉横亘于江和海岸之间,往往形成三百英尺的悬崖伸向右岸,岩石由粘土板岩构成,这种板岩层叠不匀,具有金属光泽,有迹象表明,其中含有铁矿。在普尔村附近,粘土板岩与浅灰色石英岩层交错相间。它们显然全都是经受过烧灼的块岩。在泰尔村附近,可以见到紧实的石灰岩。山区遍生针叶林,只有在低地上才蕃生桦树和少数低矮的橡树和杨树。在岛屿上和在河畔的一些平坦高地上发现了牧草。

黑龙江的左岸,起伏不平,为沼泽、丛林之地。黑龙江在此处与一大湖相通,该湖名叫乌达尔或切嘎尔。从这里注入黑龙江的阿姆贡河;其下游也流经一个类似的起伏不平的地区;再往下去,黑龙江的几条支流在其左岸与奥勒尔湖和奇利亚湖相通。

在泰尔村下方半英里处,距阿姆贡河河口不远的地方,有一陡峭悬崖,高达一百英尺,在其顶上发现了几块石碑和一座古代庙宇的遗迹。第一个石碑距悬崖两步的距离,高约五英尺,碑的基底为花岗岩,碑额为灰色的细纹大理石。从这块石碑上的两处碑文来看,可知此处为昔日庙宇或寺院之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宁寺碑拓片

这是明初继承前代版图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的重要证据。清初杨宾及17~19世纪的俄、美、日旅行家对上述二碑,均有记录。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亲至其地调查,并拓回碑文,发表于世,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沙俄侵占该地后,将二碑移往海参崴博物馆等处。今已不知所在。

希腊教修道院长阿弗法库姆对上述碑文作了解释,他认为这些碑文是某些不识字的蒙古喇嘛镌刻的,他们并不熟谙汉语语法,把“永宁寺记”刻成了“记永宁寺”,其意思是:“关于永宁寺的记述”。在石碑的背面镌有同义的蒙古文碑文。

在石碑的左边镌有梵文“唵嘛呢叭咪哞”,下面是汉文“大元军威无远弗届”。在同一边的第二行中,“唵嘛呢叭咪哞”一语是用汉文和女真文镌刻的。右边的碑文系汉文、藏文和女真文,内容与左边碑文相同。

“唵嘛呢叭咪哞”这句话是根据印度语中四个词组成的。“唵”是一个惊叹词,相当于“哦”;“嘛呢”的意思是“珠宝”或“宝石”;“叭咪”意即“莲花”,该花在印度神话和宗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哞在梵文中是一种带有神秘意味的感叹词,本身并无特定的意义。因此,这句话可译为:“哦!宝莲!阿门。”据喇嘛称,这些词中所包含的宗教哲理是深奥的,它是一句信徒们不能随便把它当作口头禅的祈祷辞①。

第二个石碑距第一个石碑四步、几乎在悬崖的边缘上。它的基石呈八角形,其上是一段斑岩圆柱。根据当地的传说.该碑的上部被最初来到黑龙江的俄国人扔入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宁寺遗址

再向前五步便是和第一个石碑一样的花岗岩第三个石碑,其上亦镌有碑文。最后,还有一个八角形圆柱,比其他石碑大,兀立于一个狭窄的岬上,距第三个石碑约有三百五十码。

在这些石碑后面不远的地方,有一高地,其上可以看到古代城垣的遗迹,该城垣高达九至十英尺。附近放着几块方石,上有一英寸深的凹槽;甚至到现在基里亚克人大概还有时使用这些方石作为祭坛。当地居民皆奉此处为圣地:萨满教徒在此处举行宗教仪式。

柯林斯②回曾经发现这些方石块装饰着以刨花制成的花朵。俄国人在十七世纪才知道该处有这些纪念碑。维特森③在其书(第六十七页)中写道:“据说在三十或四十年前,俄国战士们曾于某地发现一个重达六百六十磅的钟,该地周围似已被人发掘过,其附近竖立着几个镌有汉字的石碑。

据当地居民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中国皇帝从海道来过黑龙江,竖立了这块石碑并留下这口钟作为纪念。由此得出结论:循此路也许可抵达中国和日本。”在西伯利亚司的图书馆里,有一份1678年的手稿,其中讲述了与此相同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宁寺遗址文物

这些纪念碑四周的风光分外明媚。茂密的森林向南延伸,宛如波浪起伏的大海,间或有山岭的秃峰耸立于林海之上。朝北便是阿姆贡河口,该处有三角形岛屿,岛上森林密布;纵目西眺,宽阔的河谷尽收眼底,阿姆贡河水顺谷奔腾而过,两岸皆为苔原,苔原的边缘为难以穿过的针叶林。

阿姆贡河以北的黑龙江两岸陡峭,江中的一些岛屿很低,以致极易为江水淹没。这里斑岩居多,斑岩内含有长石和角闪石的小碎片并有云母薄片混杂其中;但在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地区,这些矿物较少,带有金属光泽的浅红色变成粘土板岩居多。此地枞树最多,桦树和其他少数阔叶树仅生于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

尼古拉耶夫斯克直到后来仍是俄国在黑龙江最重要的屯兵点,它位于黑龙江左岸一个多丛林的高原之上。码头仅供小船停靠,大船只能停泊于江心,这里的江面宽达一英里半。城镇建于高原之上,当我们登上从码头通向高原的石阶时,看到位于右方的政府机关,管理这个机关的负责人是巴尔先生,他从美国带来两艘最初制造出来的轮船,并于1858年获得了一枚表彰他的“热忱”的金质奖章。

该机关有一个附属锯木厂。在锯木厂的后面,圆木房舍比比皆是,成为尼古拉耶夫斯克的郊区。这些房舍的住户为水手和工人:房屋之间仍有残存的树桩,使得夜间行走颇不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宁寺碑

回到石阶的顶端,可以看到位于左方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该城主要的一条大街与高原的边缘平行,一些“花园”或者可以说荒地把这条大街和高原分开。拐角处第一所房舍是一家酒馆。以前是一个军官俱乐部,由于军官们之间经常吵闹打架,该俱乐部已被封闭。

格斯特费尔特谈到,在这个俱乐部里有一个藏书四千册的图书馆,一间跳舞厅和一间大餐厅。他还提到在这个俱乐部里有欧洲的一些主要的报纸,这些报纸并未被检查官的黑墨水涂抹过。所有这些未免大大夸张了。

普吕茨船长对我说,这个著名的俱乐部还比不上德国的一个下等啤酒馆。他所看到的报纸为数极少,而且都是几个月以前的旧报纸。左方的第二幢建筑物是付款处,第三幢建筑物是警察局。在付款处和警察局之间是一块开阔地,在开阔地中央有一所教堂、教堂为木质结构,建造得颇为雅致,柱身的下部仍然是原来的粗糙状态的树干,屋顶涂了绿色油漆。教堂屋顶装饰着一个大尖塔和四个小尖塔。

在教堂的后面,面对“广场”,有一座“长官公署”,这是一幢大型的木结构建筑物,长一百英尺,宽五十英尺,屋顶上竖立着一个桅顶,从那里可以向停泊于港口内的船只发信号。其他建筑物大部分均位于三条侧街上,其中有医院、药铺、黑龙江公司的仓库、一所领航员和士兵子弟学校、一家浴池、长官的市内官邸、另家酒馆和一家钟表修理店、房屋均由木材建成,门窗都很坚固,内部布置得尽善尽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永宁寺遗址崖顶望向黑龙江

在城的西面约二英里处,长官有一座乡间住宅,建于一座突兀的悬崖之上,从该处可领略最广阔的景色。宅旁有一菜园,附近住着一些俄国农民,他们给城镇供应鸡蛋,家禽和奶油。

1858年尼古拉耶夫斯克的人口为二千五百五十二人,其中包括三百六十九名妇女和一千五百一十八名士兵和水手。属于政府所有的住房四十九幢,私人住房百幢。有二十七幢公房无人居住。此外,还有一个政府经营的商店和十一家私人商店,在私人商店中有七家是外国商人经营的。

入城的通道由控制着黑龙江的上游和下游的四座炮台防卫。冬天船只的停泊站是在崴特村,该村位于城的上方十五英里处。用打进江中的木桩来保护船只,以免被浮冰冲撞。在岸上建造了一幢供停泊站管理员居住的房舍和可容纳一百人的营房以及一个浴池。

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的地区不适于农耕,因此俄国农民定居于延伸到马里英斯克以下七十英里左右的地方的一些村庄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村庄。在这些村庄种植的燕麦、大麦和裸麦,特别是蔬菜,均获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龙江边的公路
在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及滨海地区,一般说来,唯一的阔叶树,即白桦树和白杨树,仅在环境条件最适宜的地方可见到,其他地方则见不到。这一带地区被大片针叶林覆盖,并有广阔的沼泽地带。森林中以阿杨云杉居多,间有多脂的松树和达斡尔落叶松。矮树丛中有野迷迭香和西伯利亚矮松。沿海广阔地区遍生野麦;在其边缘地区,海边黑黧豆和玫瑰两种植物已经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了。

① 详情可参阅胡克和伽伯特合著的《中国和西藏游记》。

② 见柯林斯:《黑龙江纪行》,1860年版。

③见维特森:《东北鞑靼》,1692年,第一版,1785年增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