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是胜利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论持久战》
文 / 巴九灵
01.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概互联?
新年伊始,不少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新篇章。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它们过去一年实在太不顺心了。
据我们统计,从2020年10月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那通著名的发言开始,中概股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光是重大的利空消息就多达20多条,包括但不限于:将强化反垄断作为2021年重点经济工作任务、对《反垄断法》进行修订、巨额处罚阿里巴巴和美团、审查滴滴并下架其28款App、教育“双减”政策落地……
至于行政处罚等轻度利空消息,更是纷至沓来:一年多来,仅反垄断局给予的行政处罚就高达86起,而且处罚对象涵盖腾讯、阿里、美团、百度、京东等主要大厂派系,可谓毫无死角。
重压之下,中国互联网概念股的股价开启了花式跳水表演,最惨的几只,其年内跌幅甚至超过90%。
2020年才被基民封神的公募基金“一哥”张坤,2021年就因重仓了不少中概股而损失不轻,他主管的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基金近一年下跌了30%,业绩在同类269只基金中排名259,因此被基民怒斥为“易方达亚洲瞎选”。
亏得更狠的则是易方达中概互联,这只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中概股指数基金,2021年的净值下跌了41.59%, 被基民调侃为“中丐互怜”——当痛苦到了一定程度,便不再有愤怒,只剩下自嘲和麻木了。
吴晓波老师在年终秀上,用宏观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的2021年进行了总结:消费互联网的红利周期已经结束。
但很多人还是会感慨加疑惑:这红利结束得也太突然,变化也太猛烈了吧?这中概股还有没有救?
02.中概互联变化的两层逻辑
中国互联网企业之所以突然从云端跌落凡尘乃至深渊,有两层逻辑。
最明显的一层逻辑当然是政府的反垄断行动,以及对资本无序扩张的反对态度。
确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要转型的时刻。改革开放40年,互联网蓬勃发展20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一直都是效率优先,公平尽量兼顾。
如今,这个先后次序是不是该调整一下呢?
对此,连互联网大佬自己都已经有了一定认知。
早在四年前,刘强东就说过:“富到了有人说赚一个亿是一个小目标了;富到了一个月赚几十亿已经让人很痛苦的时候了。在这么富有的时候,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状态。”
所以,监管势在必行。
在此之外,还有另一层隐含的逻辑——互联网竞争局面的变化。
2021年6月11日,腾讯的光子工作室要求员工强制6点下班,保证双休,加班则需要报备申请。
半个月后,快手和字节跳动陆续宣布将取消隔周周末上班的工作安排,即取消“大小周”制度。三大厂冲锋在前,其他同行也赶紧跟上,美团优选、江西贪玩、4399游戏、boss直聘等公司陆续宣布取消大小周。
8月底,京东宣布成立集团工会,随后有消息称美团、阿里和滴滴也正在筹备工会。
这些决策背后,当然有应对监管和舆论的考量,但企业自身也有思考:让员工加班干活,到底还能不能产生对应的价值?
除了少数细分领域外,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贡献在于对社会系统的提升优化,而非生产产品。比如电商,提升了购物的效率;再比如网约车,优化了出行的体验。用马云的话说,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可这个优化提升是有极限的。现在,互联网就走到了这样的时刻——放眼望去,各行各业能够被现有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改造的空间已经很少了。
当提升空间很大的时候,加班加点等于抢占先机;当提升空间所剩无几,加班加点便等于强行内卷。你多出2分力,可能也只能从同行那里抢来1分利益,对整个社会并没有多少贡献不说,最终还会逼迫自己出更多的力。
因此,即便去年没有监管的重拳,互联网企业拼命就能挣钱、闭着眼睛数钱的好日子很可能也已经到头了。
03.监管会彻底破坏互联网企业的美好前景?
行业本身遇到拐点,政策面又在发力加强监管,而不少中概股所依赖的美国资本市场,也笼罩在加息和中美摩擦的双重阴云之下。三座大山压顶,即使再乐观的互联网从业者也很难乐观起来。
不过,对于监管,咱还是应该乐观一点,理性看待。
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亚当·斯密曾提出过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自由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每个人去追求个人利益,从而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
而在2015年出版的《钓愚》中,这个观点被系统地反驳了。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是2001年和2013年),他们认为,“看不见的手”会指挥逐利者最大程度地去满足人们的不良嗜好,因而需要对自由市场进行一定监管。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1934年,美国证监会成立,强制上市企业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等,企业界沸反盈天,认为联邦政府侵害了企业的权益。但很快,民众就发现了这个看起来邪恶的机构,维护了他们所有人的利益,包括企业本身——因为一旦市场上有欺诈获利的机会,那么坚守底线的企业就不得不同流合污,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消灭。
拿中国互联网来说,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自有平台屏蔽其他平台网址链接,这明显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互联网企业优化社会效率,但是只要有一家做了,其他家便不得不如此,最终导致本应最开放的互联网,却扎牢了最不开放的篱笆。
监管,正可以结束这样的局面。
在暴风骤雨般的2021年里,很多互联网人都认为大厂们的好日子彻底结束了,监管正在破坏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前景。但事实恰恰相反,好的监管不但不会毁灭行业,反而能促进行业的发展。
被破坏的,只是野蛮生长的逻辑而已。种子才适合野蛮生长,现在互联网企业已经是参天大树了,需要修剪枝丫,成为栋梁之材。
04.中国互联网企业未来的方向
回到开头的问题,2022年,中国互联网企业会变得更好吗
首先要明确,监管不会放松,只会更加严格。不过,对行业巨头来说,监管并不像大众想的那样完全是坏事,有可能还是好事。
旧的竞争逻辑结束了,新的竞争逻辑正在构建,谁有先发优势?这得看谁有更多的资本和更出众的人才。很显然,站在起跑线最前方的依然是互联网大厂们。但跑越野赛,关键不是先出发,而是方向正确。
晚唐诗人曹松曾写过一首《己亥岁》,以其第四句而名垂千古: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互联网有马太效应,互联网很容易“一将功成万骨枯”,互联网也可能导致生民无法“乐樵苏”。比如:不给骑手交五险一金,让亿万网友吐槽的超前点播政策,从小商小贩手里抢生意的社区团购,更严重的还有罔顾监管风险草率地到美国上市。
互联网企业需要新的发展方向,但如果这个方向会损害民众和国家的利益,那还是免开尊口,莫话封侯事吧。
那么,敢问路在何方?
目前来看,主要有两条,一曰出海,二曰基建。
出海就是去海外开疆拓土,是好路子,但从往绩来看,这路并不好走。
根据最近一个财年的财报:阿里巴巴和美团的海外营收占比都是10%,腾讯为7.03%,滴滴为5.71%,拼多多则是0。作为对比,亚马逊、脸书、谷歌和奈飞的海外营收占比分别为31.74%、57.83%、53.42%、53.85%。
出海,意味着要与这些实力强大的国际巨头竞争,而且我们还得承受巨大的先天劣势——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相比而言,基建在短期内更加可行一些。对实业来说,基建是修路修桥;对互联网来说,基建自然就是有益于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基础性科研。
这种探索有非常远大的前景,一点不亚于出海。举个例子,阿里云和成宜高速合作,通过技术手段建设了一段150公里长的数字孪生公路:如果有辆车开上成宜高速,那么在1秒钟内,它就会同时呈现在3D的数字孪生世界中,这将使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还可以有多少这样的公路?答案是16万公里,这是中国高速公路网的总里程数。
所以,在医疗、工业制造、交通、通信等各方面,能被现有互联网技术改造的空间不多了,但能被新技术改造的空间,还有很多。
05.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挑好听的说,一些大厂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阿里和腾讯去年都宣布要投入1000亿元,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并表态会坚定投入量子计算、芯片等长期基础性研究,向互联网的“无人区”探索。
挑难听的说,这条路的先期投入会非常非常高昂,收获却不会来得太快,想要走得稳,需要的不仅仅是砸钱、定目标、喊口号,还需要站得够高,从社会、国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另外还得在管理上多花点功夫。而很多互联网企业在监管之前对此毫无心理准备,仅仅把生意当成生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数据资产到底意味着多大的社会责任。
道路曲折,如果你正身处互联网行业,或是正投资着互联网企业,那最好得保持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困境不会突然反转,战斗将是长期的。
作者 | 林克 | 当值编辑 | 范程远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