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仅仅是我,即便已经高到让我无法企及的敏媛也依旧会在这些事情上触发盲点,会迷茫,会无措。原来我一直把他们想的太高了,把他们比作圣人,在我心底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原来是我自己的自卑和不自信。潜伏于表面的自信,让我放松警惕,一直沉沦,所以,现在的我是这个样子的。

敏媛的话很中肯,她放下那些外在,真实的表现着自己,我们也应该如此,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只是还是要有区分,有些事自己知道就好,而有些经验可以选择传授。这些字,字字诚恳,深有感触,只因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也曾失落,也曾迷茫,也曾害怕错误,害怕丢失自己,害怕被人嫌弃,自己可怜又弱小的内心是如此的卑微和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文字的描述和存储,确实让我感到了愉悦、悲伤,文字所承载的远比记忆来的真实,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持某些平衡,会抹掉某些不好的回忆,留下的记忆半真半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件事情,大家的记忆是不一样的,只是大脑掩饰了那些真相,让你变得不那么难过,给自己借口。

作为圈外的特邀讲师、圈外曾经的课程老师,竟也会说自己的经验不够丰富,是的,我自己也深有其感。虽然自己每天在日更,但总觉得自己写了就忘了,想要说服别人呢,似乎没有那个感觉,总感觉很虚,是的,那些东西没有转化为真实的自己的内容。用敏媛的话说就是:“但渐渐发现,因为自己的“职业练兵场”不够丰富,会需要用自己一手经验,再叠加一些成功的、厉害的人的二手经验,才能做出一些有框架有质量的内容。但缺乏那些亲身验证的细节,总让我对于自己产出的内容,心里没有足够的踏实。”

自己的一手经验有限,成功人士的二手经验虽然有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差太多了。我们无法模拟真实的情境,不知道是在何种环境、何种条件和状态下说出这句话的。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看这本书的心境也是不一样的,获得的内容和感知也不一样。

好比如自己拿到了大佬的一手经验,但是自己在实际运用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还是要去虚心求教的,自己最近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认为自己很懂,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很容易迷茫。就像敏媛说的,我心里不足够踏实。

不得不说,敏媛的这句话戳中了我内心最真实的地方,“我的结论是:过去我太迷信方法论了,也写了很多有关方法论的干货文章。那些方法论都很好,但只有方法论解决不了问题,空谈方法论也无法带给人真正的成长。”,过去的我,太相信,我学完这些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更加真实,但是事实是什么呢?我学习了,也总结了,但是这个太过片面了,不够真实,学的很多,但是真正用到实践的却没多少,不知道要怎么做,很多当时浅简易懂的话,到了实际运用,却迷茫了,不知所措。

最后,就是跟只管去做差不多,勇敢去面对,想什么方法论,方法论可以自己总结和思考,前人的经验永远只能借鉴,当自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那就是他人来总结我的方法论,就像是现在我再总结着敏媛的方法论一样。

写给敏媛:

敏媛你好,看了这篇文章,令我茅塞顿开。我最近的状态跟你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我是一个基层的人,想要改变自己,于是,我把所有买过的课程重温了一遍,让自己以崭新的面貌开始新生活,我也经历了你文中写的种种,我是圈外的学员,一开始我坚信那些方法论能帮助我成长,能让我变得更好。包括我最近在读的《只管去做》,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那段时间,我甚至以为,你们都是天花板了,是我遥不可及的存在,但是你的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我们本质上都是人,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我们都是需要亲身实践才能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别人心安的人。虽然我每天日更,但是我的内心无法真正的踏实,我没有办法说这是我的,正如你所说:“空谈方法论无法让人真正的成长”。但是勇气可以,慵懒是人的本性,我们都在与自己对抗,让自己变得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虽然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但都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