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加快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紧密联动、全面发力。在2022年首个工作日,我们盘点了十大“软实力”关键词,看看上海如何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软实力的作用愈发凸显。

《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在此过程中,上海已经并将继续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是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截至2021年,上海“一网通办”改革已经实施三年。

三年来,“一网通办”已累计实施357项改革举措,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事项3197项,公共服务事项数量已超越行政权力事项,累计办件量1.5亿。开通国际版、上线长者版……2021年新增个人用户985.1万、法人用户12.58万、累计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5401万(本市户籍用户1156万,外籍人士38.7万)、企业用户227万。“一网通办”移动端“随申办”月活峰值超过1517万,推出“随申码”服务,累计使用超37亿次。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累计访问超80亿次,推送个性化政策服务超2.3亿次。

同时,“一网通办”入选2020年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在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一网通办”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军,“随申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已经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基础工具,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一江一河

“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重要的核心功能发展轴、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上海市“一江一河”沿岸滨水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一江一河”已实现基本贯通。“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对“一江一河”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上海大力开展沿河开放空间品质提升工作,提出了两个总目标:黄浦江两岸地区基本建成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和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滨水生态走廊;苏州河两岸地区初步建成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范区,基本建成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目前,黄浦江两岸实现新增滨水贯通岸线约20公里,新建滨水大型绿地及公共空间约400公顷。苏州河沿线实现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开放,新建滨水绿地及公共空间约80公顷。普陀区则在年初即表示将在苏州河沿线按照500米间距的服务半径,分级分类规划25座驿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15分钟生活圈

超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常常难以平衡。建设人民的城市,在15分钟市民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努力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自“上海2035”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来,上海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等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诸多街道打造了社区食堂、为老中心、育儿空间,让周边居民吃得健康方便。老年人有了交际圈,家长们有了家门口的“遛娃”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边角料

上海土地资源稀缺,建造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共空间不易。近年来,上海通过挖掘城市中“边角料”地块,打造了诸多街心花园。

例如,2021年,普陀区沿着苏州河一带利用过去的废弃空间建设了数座驿站,供市民休憩、交流使用,如武宁路桥下的苏河驿站,包含咖啡馆、看台、洗手间等公共功能。

再如,上海中环北虹立交桥下建造的洛克体育公园,原本“撂荒”的空地摇身一变,拥有了蓝色球场和红色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红色资源

《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彰显海派文化特质,传承江南文化基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重点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2021年,上海颁布《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通过加强法治保障,更好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完成“一馆五址”等重要场馆及旧址的建设修缮改造。其中,“一馆”指中共一大纪念馆,“五址”是五处重要革命旧址,包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1928-1931年)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已完成修缮(其中,前两处已经重新开放),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此外,2021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建成开放;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完成修缮改造并重新开馆;首批48处红色遗址旧址立碑挂牌;《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生态环境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恢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碳排放总量力争达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升。

过去一年,上海利用城市废弃空间打造了更多花园,上海市区内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10月,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举办,再次强调生物多样性之于上海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人才落户

2021年,上海大力建设五大新城,各区也纷纷推出吸引人才新政策,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

在落户政策方面,上海明确,不在“双一流”范围内的上海市高校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只要是在五个新城和临港新片区就业的,就可以不必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可以申请直接落户。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新城公共服务水平,上海制订了《“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专项方案》,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和社区服务领域提出21项重点举措,以及每个新城的重大项目。

预计至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将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保障。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2021年4月,上海副市长陈群在介绍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有关情况时表示,上海将高标准落实《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水平推进《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力争把上海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最优、打击侵权最有力的地区。完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海外维权援助、涉外执法协作、海外纠纷预警应对等机制,助力企业更好“走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精神文化

2021年7月,浦东美术馆和上海天文馆在万众期待之下先后开门迎客。

浦东美术馆是浦东新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40590平方米,向西延伸到黄浦江畔,与沿江景观规划及东岸贯通工程相结合。上海天文馆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带给观众极大震撼。

作为2021年上海最热的打卡点之一,两座展馆吸引了全国众多热爱天文和艺术的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公共卫生

“陶瓷店里抓老鼠”,是上海“防疫”状态最形象的一个比喻。疫情之下,上海不仅稳住生产,同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科研攻关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

上海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6月,上海发布《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提出“至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继续保持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71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超过36%,成人吸烟率降至19%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市民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C级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图片均为记者吴斯洁拍摄)

记者 吴斯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