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艺繁荣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2021年,北京广播电视台不断完善和创新精品创作,以新视听引领新融合,以标杆作品擦亮“京产文艺”的金字招牌,形成了文艺创作机制、体制、创制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谱写了视听文艺的北京篇章。

把握时代发展大局,书写文艺创作的“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2021年以来,北京广播电视台积极倾听时代发展声音,将建党百年文艺创作作为贯穿全年的突出主线,在文艺创作上高擎民族精神火炬,依托北京特色文化符号,以主题晚会、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广播电视节目、动画片、网络视听节目等多种形式、多种视角,制作出了《香山叶正红》《百年风流》《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永远跟党走 建功新时代》《百年历程》《信仰的力量》《歌声献给党》《红墙下的忠诚故事》等一系列京产文艺精品,完成文艺创作的实践,讴歌新时代新气象。

从红色资源中找选题,从革命历史中找素材,从新时代生活中找内容,电视剧《我们的新时代》以青春之风貌讲述时代故事,传承红色中国的文化血脉;人文纪录片《山水人和》讲述密云水库的保水、守山和富民的故事,呈现美丽中国的有效成果;广播剧《北大红楼》用“声”临其境的表现手法回顾百年党史的诞生之源,感悟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系列宣传片《闪亮的足迹》、微纪录片《百年历程》全景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历史轨迹和光辉历程,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段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用忠诚与信仰诠释党的时代精神。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表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才能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诉说新时代下的“人民心声”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2021年度,北京广播电视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系列纪录片《我为群众办实事接诉即办》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关注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机制,真实记录为促进基层民生服务采取创新机制的全流程,传递平安中国的民生关怀。《我是规划师》作为国内首档城市复兴题材季播节目,在“公众参与”上下好功夫,深入挖掘市民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集中收集、反馈市民的需求与建议,传递“人人都是规划师”的理念,切实引领市民共谋共建、共治共商。《民法典通读通讲》则从普及《民法典》相关条例出发,以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切实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使民法典精神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文艺作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承担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进人民精神力量。

深耕京韵文化土壤,讲好多元视角的“中国故事”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2021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了更多富有多元生态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印记的作品,从不同视角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价值观的全新映照,实现了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目标。

《紫禁城》《最美中轴线》《我的桃花源》等文化节目以故事性、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我在颐和园等你》《书画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用AR、VR、MR技术让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更潮流的形式带领年轻人解读国宝级文物。从故宫到天坛、颐和园,再到“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在一个个“地标”建筑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回溯,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

除经典文化节目外,生活类节目也探索出城市文化的创新表达。《京城十二时辰》从“十二时辰”引入,展现北京这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不同“作息”下的独特风貌,借传统时间概念阐释现代城市生活面貌,用商圈地标折射城市经济活力,用人物故事描摹城市文化气息,为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探索提供新思路。《味道掌门》则聚焦北京美食文化特色,用人物故事赋予食物“人间”,在文化意义上的延伸、视觉奇观方面的探索以及推广方式上的圈层突破,让京味美食以可感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文化的力量。节目基于美食不止于美味,着力人物但不止于情节,传递出的文化尊重、兼容并包的京味向外开启了首都文化窗口,也锻造着首都城市名片。

聚力融媒深耕智媒,打造文化传播的“北京样板”

文化传播,对于文化生态体系的建立,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并从精英层面走向普通大众。为更好推动文化传播,北京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多融合”“新视听”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出融媒、智媒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亮点。

大型冬奥场馆音乐真人秀《冬梦之约》在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节点开播,巧借时机打造仪式传播,在国家体育馆组织了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的多国人民大合唱,演唱歌手与多位国际友人线上同框,同唱一首歌,既展现了冬奥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冬奥的国际元素,为节目增添文化意义和记忆点,实现社会层面的价值共享。《我为群众办实事之接诉即办》首期播出后,推动两大外卖平台逐步取消对骑士逐单处罚。节目累计播出12期,98次霸屏网络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27亿,视频播放量近4亿。

在融媒平台方面,北京广播电视台以移动优势强化服务属性,致力打造提供综合服务的智慧融媒体平台。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作为中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以人格化的载体、人工智能和情景对话的形式,推动用户服务和运营创新,助力“北京时间”品牌理念和价值的传播。广播领域以广播音频为基础,全力打造听听FM音视频立体式专题,同时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拓展图文、视频多视角、多层次,呈现视听丰富的一体化报道体验,形成完整宣发矩阵。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生动凸显“民声”“民生”,北京广播电视台为省级媒体融合创新提供了北京智慧、北京思路。

“当代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我们看到文艺创新创造之光。面对新时代史诗般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原创能力,奋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自觉承担媒体社会责任与使命,才能以标杆作品持续推动“北京新视听”高质量发展,用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

(余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