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久没有庞麦郎的消息了,这个唱了一首《我的滑板鞋》爆红的古怪歌手最新的消息是,精神病发作,住进了精神病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庞麦郎的经纪人白晓说庞麦郎有着很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精神状况十分不好,甚至还有“自我了结”的可能性,还觉得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就被送到精神病院了。

这对儿经纪人与明星的关系似乎一直不太一样。

白晓跟人们说了很多庞麦郎生病的相关细节,他还说庞麦郎已经患病三四年了,甚至庞麦郎还想杀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就在庞麦郎病发的时候,行为失控到连自己的爸妈都打。

所以,我们的约瑟翰·庞麦郎第二次去了精神病院。

一、从2014年爆红开始病发

庞麦郎其实很久很久都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前了。

他是自己的难民,难民也是会崩溃的。

但是崩溃之前,他也曾经有过那么志得意满的时候,2014年,一首《我的滑板鞋》横空出世,魔性的旋律,一句不在调上的歌词,让所有歌手都无法按照原版唱一遍。

包括庞麦郎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每一遍的《我的滑板鞋》,调子都不一样。

但是这首歌,就是这首看起来像一场“奇葩”狂欢的歌的热潮过后,这首歌就这样唱进了很多人的心中。

“我的滑板鞋,时尚时尚最时尚……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摩擦、摩擦,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

导演贾樟柯也曾经为《我的滑板鞋》这首歌哭泣,他说,这首歌里有一种准确的孤独,庞麦郎也因为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红的时候,在互联网上,足足有数千万人听过了他的这首歌曲,还有上千万的人追捧甚至特别迷恋他,华晨宇甚至还曾经翻唱过这首《我的滑板鞋》,当然,唱之前已经把原有的曲调编曲彻底改版了,因为原版实在是太难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庞麦郎最火的那一年,还曾经接到了200多场商演,有将近万人的观众只为看他一眼,绝对称得上是一票难求。

那是他最繁华的时候,但是很快就如昙花一现一般,现在他的演唱会只能开在酒吧等地方,到场人数还不足十人,几乎没有人是他纯正的“歌迷”,只想掏百十块钱看看这个曾经的“大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似乎主要是去看他如何落魄。

最为讽刺的是,庞麦郎还是认真地唱着自己那首《我的滑板鞋》,无比认真,无比虔诚地觉得这就是自己的音乐。

他有点不对劲儿了。

这事儿谁都知道,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觉得自己依旧是巨星。

现在有无数无数的证据证明,庞麦郎是真正的陕西汉中人(在此并没有对地名有什么看法,只是说明事实),但是很多次的采访中,关于他故乡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

(以下是采访原文)

记者:“为什么你一定要认定你是台湾人?”

庞麦郎:“必须呀,我说台湾出生就是台湾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那你的父母为什么生活在陕西省汉中市的农村呢?”

庞麦郎:“那个是我父母?谁说他是我父母?”

庞麦郎继续说道:“他们不是我父母。”

(另一段采访视频)

庞麦郎答记者问:“我的家乡是‘加湿比克’。”

记者疑惑:“加湿比克在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麦郎开始支支吾吾:“嗯,你就是,你就写加湿比克就可以了。对对,不用说它在哪里。”

不知道他是不是爆红的时候就迷失了方向,反正看起来他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二、他不承认的,真实的故乡

约瑟翰·庞麦郎,本名庞明涛。

他可能觉得自己这个名字和自己的家乡一样,不符合自己的某种“身份”。

但是这个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庞明涛出生在了陕西汉中的一户普通农村家庭之中,一家人全靠着种植高粱以及养猪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不算富裕,但是起码没让他挨过饿。

之所以没有挨饿,是因为他爸和他妈妈在农田的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了粮食,他的祖祖辈辈就是这么生活的,如果他爸爸有选择的话,那么他不会想让儿子继续干活。

当然,他没得选。

上学学习好最好,但是在闲暇的时候,依旧需要干农活,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有一次让他下地干活,但是庞明涛拿着锄头在地里回屋了几下之后,他就头朝下昏了过去。

紧急送到医院之后,医生发现,他天生体弱,没有办法干农活。

于是,庞麦郎,哦,也就是庞明涛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奋发图强,好好读书,希望以后能够走出这片大山。

庞明涛还是让自己的家人失望了。

并且上学这么多年,他居然都没有在家乡处下什么朋友,当他以后以“庞麦郎”为名爆红的时候,记者采访他昔日的好友,只换来了一句:“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柺棒’了。”(柺棒:性格孤僻。)

2000年,庞明涛高考失利了,他去了宁强县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这里待了半年以后,他去了西安外事学院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明涛内心敏感,颇有文思,在一次作文考试中,还考了98分的成绩。

毕业之后,庞明涛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坐上了火车,前往广东打工,那几乎是他们这种人为数不多的选择。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8年,他辗转多地打工,不仅仅做过商场的店员、保安等工作,还曾经在酒吧和KTV打工,在KTV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喜欢唱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他的工作是端小吃端酒水、换话筒、开电视机,并不是唱歌。

真正改变庞明涛的,也是在KTV中的生涯,有一次,他在给客人点歌,当时意外地点到了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的成名曲《beat it》,他看着电视中这个人的身姿,看着他的舞步以及获得的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愣住了。

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人的中文名字,这个时候,他体内的“庞麦郎”觉醒了。

从那时候开始,庞麦郎开始对着电视练习太空步,害怕被嘲笑,还躲在员工休息室里偷偷写歌,外面是嘈杂带着酒气的客人,以及炫目灯球的灯光,这间逼仄的小屋,是他孕育梦想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一个破笔记本,一支笔,他真的写出来了一首歌,这就是《我的滑板鞋》。

三、真的爆红了

打工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外地能够挣到很多钱,但是庞明涛没有听父母的,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并且成个家。

他把自己打工攒下来的钱全都给了音乐。

30岁了,没房没车,没有存款,只有一个外人看起来非常可笑的梦想。

父母开始说他,但是他却反问自己的父母:“你们懂什么音乐?”

有梦想的“庞麦郎”在2013年的时候,辞去了自己KTV的工作,这时候距离他爆火还有一年,他揣着仅剩的6000块钱到了北京的一家录音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非常神奇的契机,因为自己锲而不舍地找最便宜的“录音棚”,想要录制自己的歌曲,一个老板觉得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但是抱着豪赌一把的心思,花百万元给他消费、包装。

是的,不像是你们看到的故事中一样,突然录完了救火了,那个老板给他花了很多钱买流量,吸引别人的眼球,终于,在公司的大力宣传之下——

这一首“我的滑板鞋”终于火了。

火得很辛苦,因为当时庞麦郎要求自己这段MV里,必须要有外国美女,必须要看起来“非常豪华”,必须要种种种种……这么多过分的要求,在公司尽量满足他的前提下,搞出来了这么一个“尽量向他梦想靠拢”的音乐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刻,庞麦郎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自己给自己起的“约瑟翰·庞麦郎”,他是来自台湾的艺人,而且他也永远记得“故乡”的凤梨和莲雾。

老板开心了,因为他先前的投资都能赚回来了。

然后老板瞬间不开心了,因为他发现,这个约瑟翰·庞麦郎跑了。

商演不接,公司的任务不接,潇洒地似乎忘了自己还签过合同这么一回事儿。

甚至他自己还觉得成功完全归于自己对音乐得天独厚的理解以及无与伦比的创作天赋,跟公司花大钱运营没什么关系。

气得公司把他告上了法庭。

同样是爆红的2014年,当时视频公司想要把庞麦郎捧得更红,想要找他录制视频,但是他听到主题是去台湾寻找故乡的时候,他直接挂断了优酷的电话。

终于,庞麦郎等来了一个噩梦,《人物》杂志一篇《惊惶庞麦郎》出来了以后,整个舆论就都引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生活展现出来以后,谁都看出来了他这些假象后羸弱的心灵。

后来又过了一阵子,有传言说他的精神开始不正常了,回到了故乡之后也开始务农了。

但是还是去了精神病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疗,就是不知道原因是因为爆红之后的心理刺激,才是不红了,回到普通人生活的他,感受到的巨大的落差。

四、沉淀下来了些什么

惊弓之鸟“庞麦郎”就像是一个悲剧一样,一个梦想与能力非常不匹配的悲剧。

不知道多少人只听过他的《我的滑板鞋》,却没有听过其他的歌,但是他敢这样破釜沉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也赚到很多钱后,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幸运。

更何况,这首歌确实有着很强的“艺术感”在里面,哪怕他五音不全一样,哪怕他根本没有任何专业音乐人所具备的素养,但是这首歌的灵魂是他给的。

这很厉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本身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见过世界有多大、有多漂亮,但是终究还是逃脱不了这种小镇中城乡结合部的年轻人这种烙印,当时的我们可能很难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唯一的娱乐场所就是网吧,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打工,然后在午夜梦回,看着手机屏幕中低质量的简单娱乐视频或者是小说中惶惶度日,内心那一丝梦想偶尔还会悸动一下,刺痛自己的心。

这种“悸动”,很可能就是听到《我的滑板鞋》的时候出现的。

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我们的身边可能有很多“庞麦郎”,你是,我也是,成功终究是少数人才能摘取的果实,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是庞麦郎,失败了,只能像歌中唱的“似魔鬼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在类似庞麦郎这种生活体验过的人,说真的,可能真的很难评判他。

当看到大众跟他开了这么一个“玩笑”,他还对自己的才华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有人就意识到这背后有着多么悲哀的现实了。

这种看不清事物本质,反而在自己心灵的“茧子”中走不出来乃至变得疯魔一样的“庞麦郎”,正像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那部分。

希望他能够“治愈”,也希望他能够找到新的支撑自己的东西。

毕竟这么大了,他的父母还希望这个“看不懂”的儿子搞一些自己能够理解的事情,比如说,生儿育女,找个班儿上。

就像是这么多普通人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会认了吗?

不知道。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