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国古建留存最多的省份,共有4万余处,上到唐代下到民国,各类风格的建筑都有留存。如此庞大的古建筑遗存势必会造成保护不力的问题。很多遗存在人迹罕至地区的古建筑,遭受风雨的侵蚀和文物掠夺者的觊觎。特别是2021年10月,山西全省连续遭遇强降雨。据山西省文物局统计,这场强降雨中,有1783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问题。其中国家级保护文物176处,省级保护文物143处,市、县级保护文物661处,未定级文物803处。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处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暴雨中受损更严重的,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量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面对如此现状,文物部门只能是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尽可能地抢救更需要保护的古建筑。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偏远地区文物建筑现状的关注,特别是对已被认养的建筑进行跟踪考核,不要让其置身于无人监管的境地,全力保障文物建筑的安全。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文物建筑实行“你认我养”。2017年,山西省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目前全省文物认养项目累计238处,吸引社会资金约3亿元。但这些认养项目也出现过“认而不养”、胡乱改建等乱象,使得被认养古建筑面目全非。文物的养护主体还是在文物部门,因为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人员,可以让社会的爱心人士出钱、出物,用于对建筑本身的维修和日常养护,但实施者必须是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只有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认养人可以随时来参观或在文物建筑中免费进行合法不带烟火的活动,从而实现“你认养我,我服务你”,使我省文物真的活化起来。
(二)提高文物建筑管理员待遇。山西省古建筑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需要相当数量的一线文保员。文保员担负常年巡检的责任,有时还要面对打击文物盗抢的生命危险。山西省现有聘任制文保员800余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员工资在1500元左右,但必须24小时值守不得无故离岗;其余保护级别的文物单位文保员工资在300元—1000元不等。但是文保员的数量与我们庞大的古建筑遗存相比,还是有诸多不足,在偏远地区的文物建筑依然存在无人值守的现象,应该适当地提高文保员的待遇,让更多的人能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去,使我们的珍贵财富得以继续传承。
(三)成立文物保护基金会。2021年强降雨后,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保护文物主要是漏雨,问题不大,而县级保护文物、未定级等乡村古建筑毁损严重,大多“自生自灭、听天由命”。因此,建议成立一个以社会捐款及专业人士志愿服务为主的基金会,主要针对那些保护级别较低、保护状态较差的文物建筑的维修及养护,哪怕是进行相应的抢险工作,使其可以在专业性的保护下等待进一步的修缮工作。(农工党党员聂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