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然而奇怪的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

最亲密的人为何亲密不起来?或许我们可以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日常中,找到一些答案。

楼道里的寻物启事

不久前,有网友Po出一张在楼道里看到的寻物启事。

寻物启事上印着一本奥特曼卡册,并写着:8月18日下午,孩子在本小区的滑梯木凳上丢失1本奥特曼卡册,有捡到者请联系XXXXXXXXX。

文末还特地备注了两行小字,强调这是孩子攒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爱的东西。

看过那么多的寻物启事,唯有这则让Mommy心头一震。

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本奥特曼卡册,丢了就丢了,大不了给孩子重新买就是了,哪里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大张旗鼓地满世界贴寻物启事,替孩子寻找。

这就是这则寻物启事难能可贵的地方: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

对于别人而言,那就是一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奥特曼卡册,可对于孩子来说,那是攒了很久的心爱之物,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在上面。

所以,父母愿意像自己丢失贵重物品、心爱的宠物一样,郑重其事地贴寻物启事帮孩子寻找。

这则寻物启事,不仅是寻找失物,更是父母对孩子拳拳爱意。这种爱,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像好朋友一样和孩子站在一起,抱以尊重和理解。

尊重与理解对孩子有多重要?

虽然我们这届家长,在观念上早就有了尊重孩子的共识,但实际生活中能做到第一时间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还真的不多。

Mommy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位中学生用存下来的零花钱,好不容易集齐了心心念念的火影忍者手办。

结果某次回家,发现28个手办被妈妈送出去了10多个,气急了的他跑去质问妈妈,没想到只得到父母一句轻飘飘的回答:“你都这么大了,还玩什么玩具。”

一气之下,他把爸爸珍藏多年的茅台酒全给倒了。

不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否能换来父母的尊重与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根刺。

在一些父母看来,教育是自上而下的,父母主导,孩子跟随。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想法、感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话”。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思维方式。

往往父母越是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孩子越是喜欢跟父母对着干。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引导他们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

尊重和理解孩子,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用平等的方式跟孩子相处沟通,才是亲子教育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