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王丕煦(1871—1943)是从大沽河畔走出的一位晚清民国历史人物,原名凤喈,字次雍,改字葵若,一字揆尧,号楸园,晚号韬谷。山东莱阳人(今青岛莱西产芝村)。清末民国著名学者、政治家、金融家。清光绪癸卯科(1903年)进士,日本法政大学优等毕业,清末历任内阁中书、浙江全省警务总稽查,浙江桐庐、东阳、桐乡等县知县,民国成立后任山东烟台军政府民政长、山东布政使、黑龙江省财政厅长,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中央政治会议、约法会议议员,第一届知事试验主试委员、中华民国约法审查委员等,曾参加公车上书、中国同盟会创立、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先后创办山东银行、中国银行(渝)、中国兴业银行、劝业银行、天津证券交易所,是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和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开拓者。王丕煦的著作比较丰富,有诗词集《楚泽吟草》,曾经主纂《莱阳县志》。此外,还有《莱阳金石志》《韬谷诗存》《齐民新语》《殳山治事始末》《理财管见》等。

王丕煦(前排右起第 6 人)与孙中山等一起祭扫明孝陵

1913年12月,政治会议合影。袁世凯左侧为王丕煦(前排左 3),右侧为梁启超(左 5)

他亲历了甲午战争、“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庚子事变、同盟会成立、留学生风潮、晚清新政、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北伐战争等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当时无数仁人志士一样,他志存高远、学贯中西,致力于拯救国家民族危亡、抵御外国侵略,与腐朽专制落后的旧势力作坚决斗争。他热爱祖国,心系乡梓,居官清廉,不蓄家产,一生南北奔走,大力创办实业,发展国计民生,是近代中国转型时期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限于历史条件,他的诸多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事迹,至今仍在家乡一代代传扬,他的精神和奋斗足迹,值得人们纪念追怀。

1935 年在邹平县考察乡村教育。前排左一为梁漱溟,左四为王丕煦

1912年,山东布政使王丕煦偕家人摄于济南藩台衙门后花园

为深入挖掘提炼王丕煦先生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影响力,凸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12月25日,由莱西市文旅局和水集街道共同举办了“传统士人与近代中国转型——王丕煦生平学术研讨会”,集中展示王丕煦的生平成就。

《老照片》创办人、主编冯克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等嘉宾们分别以《家史即国史——由王丕煦先贤生平钩沉想到的》《现代、革命与启蒙——观想王丕煦》《进士个体、群体及其时代——王丕煦人生旅程之史与思》《士、时与势:中国经济史视域下的王丕煦研究》《文化遗产的多维视野:家族记忆与地方历史的互动》《鹤山王氏与丕煦公在家乡的一些印迹》为题,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王丕煦先生在政治、文学、经济等领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王丕煦先生生平成就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

21年前,王涵先生把介绍他的曾祖王丕煦先生生平的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在《老照片》里。《老照片》是通过征集来自家庭的私家照片,以及和这些照片相关的回忆的民间叙事平台。来自平民家庭的私家照片与回忆,看似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在无形中往往折射了特定时代的历史,对于宏大的叙事来讲,能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因此也不妨说,家史即国史。王涵先生当年选择在《老照片》上发表王丕煦先生的生平事迹,也是他对《老照片》出版理念与民间历史视角的认同与看重。通过这次的刊布,让国人对晚清民初王丕煦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有了一些了解。21年后,王涵又在丕煦公的故里举办了这样一个系统的关于丕煦公生平事迹的展览,向社会呈现了他二十多年里不懈钩沉整理家史的努力与成果。这无论对于王丕煦先生的家史,还是对于地方史和国史,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虽说“家史即国史”,但不同的家史所折射出的时代与“国史”的分量是不同的。身为进士的王丕煦,从晚清到民初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亲历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与时俱进,又先后从事过实业、金融业,好多事情都尝试过。像他这样从传统环境走出来的,又经历那么多的事情的士人并不是太多。他的人生很丰富,同时也就构成了他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尤其对于研究晚清民初社会转型之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