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心理学爱好者中,卡伦•霍妮的名字并不十分显赫。
但她绝对是心理学发展中,一个太“大胆妄为”的存在。
因为,她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公然和精神分析派领袖——佛洛依德的唱反调,她认为佛洛依德“性本能”宿命论太悲观。
因此,她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同于现在“心灵鸡汤”似的心理学科普读物,读卡伦•霍妮的书,常常有“惊出一头汗”的感觉。因为,你会觉得她书中写的那个人,就是你。
卡伦•霍妮的研究,集中在“神经症”这个领域,也就是人的内心冲突。
所谓内心冲突,就是人内心的扭曲和焦虑。最可怕的是,你对这些扭曲和恐惧并不自知。
你对自己某些行为和想法习以为常,认为很合理,人人都如此。但其实,它们才是你心底永远驱之不去的焦虑的根源。
卡伦•霍妮能把人性的各种扭曲分析得如此透彻,这大概与她既曲折多艰,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心理学大师的传奇一生,并尝试解读她几个重要的观点。看看能从她的书中,我们能得到哪方面的帮助。
出轨、离婚、滥交,霍妮的情感世界就是一本书。
霍妮1885年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一个混杂的大家庭里。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母亲是荷兰德国混血,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比父亲小19岁。家里还有几个兄弟姐妹。
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性格强硬暴躁,根本看不起她,认为她既丑又笨;而母亲虽然泼辣随和,但偏爱哥哥。所以,她的童年是冷落和不快乐的。
她也曾跟着父亲去海上远航,那是她最快乐的经历。
也许是早年这种混杂孤独、竞争、随性和自由的复杂经历,造就了霍妮胆大妄为、叛逆不羁的性格。
在少年时代,她就对自己说:“既然我不漂亮,那我就要变得有才华。”并且,在12岁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28岁,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第二年正式接受精神分析训练,34岁开了自己的精神分析诊所。
虽然她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当医生的职业愿望,但在私生活上,可谓乱得一塌糊涂。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先后认识了三个男朋友,可每个都谈不了多久,就草草分手。
之后,她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奥斯卡•霍妮,一个看上去温文尔雅的有妇之夫。两人爱的干柴烈火,一年后结婚,先后生下三个女儿。
可是,这段婚姻并没让霍妮安定下来。在婚后不久她就得了抑郁症,而且不断出轨,连她都觉得自己“浪荡成性”,可就是改不了。
后来,丈夫奥斯卡得了脑膜炎,又破了产。而此时弟弟病故,一连串的打击让霍妮陷入更厉害的抑郁症,一度想自杀。最终,两人结束了这段不和谐的婚姻。
后来,霍妮来到美国。虽不美貌,但身边从来不乏追求者。在41岁时,她认识了比她小15岁的艾瑞克•弗洛姆。
弗洛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有名著《爱的艺术》。凭借睿智的头脑和对心理学的真知灼见,很快赢得霍妮的芳心。
但可惜的是,两人都舍不得放弃跟其他人的亲密关系。霍妮有情人,弗洛姆也有。两人不断试探和挑战着对方的底线,直到最终分手。
在与弗洛姆分手后,霍妮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感情和内心,并写出了《自我分析》一书。
她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教导人们怎样从情绪的外在表现、内心隐藏的冲突、各种冲突之间的关系,一步步进行自我发现。
而自我分析的基础,就是人们对内心扭曲和恐惧,也就是神经症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说,霍妮是站在自己的一生经历之上,诠释了“人是怎样跟自己作对的”。
她的“背叛师门”,影响了现代心理学最积极的研究。
霍妮虽然接受了正统的的精神分析训练,但她却从根本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论。
佛洛依德认为,人的种种行为都是“力必多”的结果,人不可能做出超越本能的事。
霍妮则认为,性本能的说法太悲观。
她反对“幼年决定论”的说法,认为早年经历固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影响更重要。
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努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当这种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我们内心的冲突才可能出现。
所以,人要成长,最重要的不是去一遍遍重温童年经历,而是去调和当下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
霍妮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无疑是更积极和人性的。
她的这些理论,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内心的需求具有从低到高的5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当低一级的需求满足了,人就会向往更高一层的需求,直至“自我实现”。
马斯洛和霍妮,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看法,都比佛洛依德更积极,更具有社会意义。而霍妮,也被称作社会派心理学的倡导者之一。
但是在当时,在传统精神分析学界,霍妮的理论却是“离经叛道”的,是对佛洛依德的大不敬。他们甚至把她赶出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这一切打压并没有让霍妮屈服。她坚持自己的理论,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
她坚持经历本身固然重要,但精神分析更应立足我们当前的精神状况,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普通人自己也能进行自我救助,不必一定要依靠专业但昂贵的、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分析师的治疗。
因此,有了她的传世经典之作——《为我分析》。
在霍妮的理论中,几个对现代人仍有深刻影响的观点。
文化是影响人性格的最重要因素。
在一种文化中的离经叛道,放到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理所应当。
比如,在东方社会,你直呼领导的名字就是大不敬、没规矩。但是在西方社会,这很平常。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东方传统社会,父母是不能在孩子面前认错认输的,即便错了,孩子也要遵从。
尤其在中国,所谓“孝顺”,“顺”即是“孝”。在这样的观念下,不知多少孩子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变得唯唯诺诺、碌碌无为。
而西方文化中的“坚持自我”、“自由不羁”,就一定完美吗?
看看这次新冠疫情中某些西方国家,那些不愿受丝毫约束、坚持聚会闹事的人士,就知道,任何一种文化,走到极端都是灾难。
所以,按照霍妮的观点,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正常不正常,不应该孤立地看这个人本身,而应该把他们放到一种文化环境中,去看他们的行为与别人的相同不同之处,又是怎么被环境左右的。
人们应对人际关系,有3种最基本的模式:亲近、对抗、疏离。
亲近类型的人,喜欢跟人接触,对人友善,也希望得到被人的赞赏。但是如果做过头了,就可能变成顺从讨好型的人,一味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和要求,降低自己的自尊感,被外界的评价而左右。
对抗类型的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要掌控一切。这种人就像“斗士”,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他们的勇气和能力。但是走到极端,就会变得自私和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疏离类型的人,要求绝对的独立。如果说对抗型的人不够亲和,至少他们还愿意跟人接触,哪怕这种接触的方式是打架。而远离类型的人,他们根本不想、也不屑理你。
远离类型的人从心底有种优越感,不愿受任何约束,不争不抢,只希望得到心底的安静平静。
但是如果是病态的疏离,那就不仅仅是疏离别人,而是连自己也疏离了。他们对生活根本是漠不关心,跟外界搁着一层保护膜。“僵尸”也许是对这类人最好的比喻。
这三种人际应对模式,跟人的性格有关,只要在正常范围内,本身并无好坏高低。但是如果偏离正常,形成病态的心理和应对模式,就需要分析调整。
人们应对自己内心冲突的5种基本策略。
盲点、合理化、过度自控、无所谓、飘忽不定。
盲点: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鸵鸟政策”,假装它们不存在,其本质是麻木感。
合理化:用大道理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比如“你遇到的都是你该遇到的”,其本质是自我欺骗。
过度控制:用意志强制压抑真实情绪,不许自己被其他事物左右。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内耗。
无所谓:用玩世不恭的心态,去嘲笑和蔑视一切。这既是自我欺骗,也是自我放纵。
飘忽不定:没有明确的想法,把生活搞得一团乱。这样的人实际上已经迷失了自我。
看霍妮的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首先,帮助你看清自己。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心中多少有些冲突和恐惧,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是完全正常的,没有一丝丝纠结和矛盾之处。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扭曲,任由它们一步步加重,不仅会影响我们个人发展、家庭生活,严重的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类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比如说“拖延症”,你以为只是懒癌作怪吗?其实你还有怕。
看一看,那个让你恐惧到不敢行动、不敢尝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看清自己最大的好处,是让你能解开心结,释放被压抑的心理能量,获得前进的动力,成为你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其次,欣赏文学及影视作品。
那些经久不衰的小说,那些改编影视剧大获成功的大IP,除了精彩的剧情,更触动人心的,往往是作品里性格独一无二的角色。
比如口碑极佳的《甄嬛传》《琅琊榜》《陈情令》,改编的都是经典网文小说,而人们记住的,永远都是甄嬛、梅长苏、魏无羡和蓝忘机。
不仅正面角色讨人喜欢,有些反面角色也让我们为之心哀。比如《甄嬛传》里的华妃和安陵容。
这些角色为什么受人喜爱、印象深刻?
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人性的某个特质,击中了我们内心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欲望或者痛处。
有个比较八卦的消息:霍妮抑郁症很严重时,曾找咨询师为自己做精神分析。
这个咨询师后来透露,说霍妮之所以对待感情如此随意,是因为她的“玛丽苏”情节。
霍妮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既要有强壮的身体,又要有深邃的思想;品格必须高尚,但是在面对她时,又必须情难自禁。
他既能在事业上孜孜追求,又必须时刻陪伴在她身边,无微不至。
他们既要强硬的无坚不摧、主宰世界,又必须有软弱可欺的一面,需要女性的抚慰和掌控。
这像不像现代版“霸道总裁”的标配?但是现实世界中,哪里找得到?
所以,霍妮这种不停的追寻,在外人看来,就是“滥交”。
人性总是相通的。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分析,揭开了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些纠结和扭曲,矛盾与痛苦,让你可以面对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也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