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壬寅虎年了,与虎有关的文化也逐渐热了起来。

在武威 ,说到与虎有关的文物,首属现藏于市博物馆的那件虎耳环扣青铜鍑。 特别是铜鍑肩部装饰的3个写实的、立体的虎形耳,在我国已出土的铜鍑中实属罕见。

2006年4月27日,凉州区张义镇河湾村的一位农民在推土整地时发现了这件宝贝。这件铜鍑的外形酷似一个放大了数十倍的高脚杯,但它不是用来盛酒、喝酒的。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鉴定,该铜鍑可能是战国至西汉初,游牧于河西和武威一带的匈奴王公贵族御用之物。据铜鍑上的烟炱和腹内壁似脂肪类的垢物判断,该铜鍑应是匈奴王公贵族用来熬煮牛羊肉的炊具。

这件铜鍑敛口、球形腹、圜底,小圈足。铜鍑口径87厘米米,腹径109厘米,腹围342厘米,通高118厘米,其中底部喇叭形圈足高17厘米,直径38厘米,重达150多公斤。如此体量,是迄今在甘肃境内发现的器型最大的早期青铜器。特别是该铜鍑口沿下至肩部均匀分布着3个虎形耳,作站立状,长身直背,首尾下垂,圆圈形眼,∩形嘴,张口呲牙,栩栩如生。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意见》写道,该铜鍑具有“单纯而强烈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点,耳的虎形是典型阿尔泰、鄂尔多斯样式,腹形、环纽也是战国中晚期特有和多见的形式”。

或许是在一次与汉朝军队的激战中,或许是在一次匈奴内部的厮杀中,铜鍑的主人把它掩埋在了这里。两千多年后,它又重现天日,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匈奴的强盛勇猛,北方民族铸造技艺的高超。

作者简介: 柴多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著有《张澍》《张澍咏陇诗选注》,参与撰稿《武威特色文化述要》《历代咏凉诗选析》《凉州文化概览》《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武威故事》《甘南故事》《五凉名儒》等,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周刊》《社科纵横》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

❖ 文章转载自“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