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了解的人类居住的最冷的地方气温大约是多少?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极寒之地”这样的设定,这里往往冰封千里,汇聚了许多天才地宝,可以达成某种特殊的愿望。从现实来讲,某些愿望的达成可能要依靠自己,但这样的“极寒之地”却也是真实存在的。

要说地球上的极寒之地,那么在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会是两极地区。随着社会大发展,除了前往极地考察的研究人员,长期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生活的人基本都会慢慢往低纬度地区搬迁。

但是在东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这个被称为地球“极寒之地”的地区还有500名村民常年生活在这里。最低温度可以有多低呢?零下71℃。

如此寒冷,几乎任何事物放在外面的结果都是被冻得硬邦邦的,奥伊米亚康人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呢?

极寒之地

极寒之地

作为世界上最寒冷的人类永久居住地之一,奥伊米亚康的大致地形是东、南、西三面较高,背边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

这样一个几乎“豁口”地势让来自及全额冷空气更容易向盆地内部侵袭,同时又阻挡了南方的暖空气降临的脚步,当低温随着山脉地势上升,然后再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造成极端的低温环境,有时候甚至比北极的气温更低。

据不权威的测量记录,在1933年2月6日,奥伊米亚康地区温度达到北半球的最低温极限:-71.2℃,因此该地也就有了北半球“冷极”的称号。

奥伊米亚康的长居人口基本都会在“不冻泉(温泉)”中取水用水,因此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时候,这附近就慢慢的发展了一个村庄,常住人口大约是500人。

因为极端低温,这里的土地几乎全部被冻住,并且还是永久性冻土。这样的土地是不能正常用作建设地基的,一个是冻土层的生态十分脆弱,另一个就是其不稳定性太强。所以,要在这样上建设房屋,奥伊米亚康人选择的办法是“打深桩”,并且房屋的底层不要能直接接触地面,以免房内的暖空气加热了地面,当值冻土融化,对房屋产生安全威胁。

那么疑问就来了:土和水都冻住了,奥伊米亚康人都怎么生活呢?

低温下的生活

低温下的生活

  • 日常

前面已经说到,在奥伊米亚康附近有温泉存在,并且随处可见的冰雪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水源的使用并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冻土广布的极寒之地没办法种地,人们吃些什么呢?

走进奥伊米亚康的小镇,我们就能知道,这里的市场上交易商品大多是肉制品。

各种鱼、牛奶、马肉等,比较特殊的是,这些肉类都是硬邦邦的,就算是牛奶之类的也是一个个冰坨子,没有用盒子装,因为会冻裂。其它坚果和蔬菜、饼干之类一般都是靠进口,但是这样的需求都很少。

当地的居民几乎都是以驯鹿饲养、狩猎和捕鱼为生。各种肉类是他们的主要食物,黄油和糖的比例相对较高,可以抵抗低温环境下的能量消耗,并且低温环境还能长期保持食物的新鲜程度。

这么冷的天气,人们会感到不适应吗?恰恰相反,奥伊米亚康正是以“长寿”闻名于世。

极端低温的条件使得大多数病毒和细菌都不能在这里存活,几乎完全纯净的水源更是现在许多城市都达不到的用水标准,还有当地人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心态,这些都是目前还有人愿意住在当地的重要原因。

  • 出行

在当地比较考验人的问题是日常出行。要是在夏季温凉的天气里出门还好,但是在其他季节,广布的冰雪和低温的集合让人寸步难行,要想安全出行,就得找到方法。当地人对此的解决办法基本都是:减少出行次数和时常。

这可能看起来有点好笑,但现实的确如此。当地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施,因为这里几乎可以将一切物质冻住,连正常的电流都会失效,网络可能都会被“冻住”,所以很少有人使用手机。

在室内可以烧煤烧柴取暖,但是在室外,就连水管都只能铺设在地面,再沿途设立加热站,防止水管冻结。所以要是人要出行,就得全副武装,一般不会在外面待超过20分钟的时常,因为冷,可能会将一些肌肉组织冻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靠近这一带地区,基本都要有“专车”。

这个专车不是为自己设立,而是发当地只方便使用这样的车辆,那就是可以喷灯火焰加热发动的一些汽车。行车途中不要随便转弯,因为轮胎非常有可能会脱轨飞出去,直线驾驶很有必要;还有就是不要轻易熄火,哪怕是在夜里睡觉休息,否则发动机可能会在10分钟左右就冻住了,基本再也打不燃,这在雪地中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奥伊米亚康幼儿园和小学生上课时间并不会轻易向低温低头,只有分别到达-48℃和-54℃的时候,学校才会停课休息。

还有就是厕所不在室内,而是在室外,只一个字——。果然,这就是战斗民族能力彪悍的原因吗?

总结

总结

如果不考虑到冬天的话,其实在奥伊米亚康地区,夏季时间虽然短促,但气温还是非常凉爽的,平均温度都在14℃左右,就像是开了低温空调。但是纵观全年温度变化,这里的气温差却可以达到100℃。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个人对于冬天的低温认知极限最多不会低于零下10℃,要是再低,可能就会直接窝在被子里打死都不出来。

直到上了大学之后,北方的同学说南方太冷了,才知道还有“暖气”一说。但是如果室外的气温还可以低到-71℃这样的极限,可能真的不太行。

因为这里的低温保存了很多生物遗留痕迹(比如猛犸象),再加上始终有人常住并且保持长寿,科学家们对这里的研究兴趣也极大。所以就算是当地的便利性并不高,却也有很多愿意前往研究调研,寻常的人前来旅行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