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张超

发言人:广州市医疗行业协会副会长、护理分会会长 孙宗光

基层医疗如何有效接入社区老年护理,实际上是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延续性护理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不同场景,比如从医院到家庭、从医院到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护理院;一个是要确保患者接受到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协作性和连续性,包括患者信息、健康管理、医患关系的延续。实现延续性护理,“一体化”三个字很重要。

政策指明养老服务方向

2021年11月,围绕老年护理发布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印发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另一个是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都提出创新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模式,明确了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发展方向。

《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创新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让地方政府负责探索并推动建立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模式,还提出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通知》中还有三个关注点:

一是引导区域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站、护理中心等,增加护理院(站)和护理中心的数量;

二是指导医疗机构按需分类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机构护理、社区和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三是对慢性病老年患者,要明确其出院后常用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和频次等。

构建医疗养老“护联体”模式

卫生部门一直推动“医联体”,有没有一种可能探索创建“护联体”?让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站、护理院、护理中心形成在护理上的联动,也不失为一个“一体化”的模式。我们提倡两个“一体化”,一是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服务一体化”,二是在协作性和连续性上实现服务一体化,即“联动一体化”。

其次,我们希望政府能够鼓励和支持护理站、护理院,以及社区与医院的医养机构快速发展。此外,最好用互联网的方式和手段,如互联网+护理、互联网+照料,来实现机构之间的互动、医患之间的互动,解决服务一体化的问题。往这个方向上推动,无论是对于医院来说,还是对于社区护理站和护理院来说,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大家都能够实现比较好的联动和服务体验。

“首席医养官”系列沙龙② | 基层医疗如何有效接入社区老年护理?权威专家齐聚共话“医养结合”未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张超 蒋梦娜 林清清 张华

实习生 林姝含 朱雪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育文

视频/林添杰

随着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专业的居家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服务呈现出庞大而刚性的需求。

1月12日,由羊城晚报主办、羊城晚报大健康研究院承办的第二期“首席医养官”系列沙龙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本期沙龙以“基层医疗如何有效接入社区老年护理”为主题,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老年人社区医疗护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模式。

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省作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地区之一,目前如何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工作?未来如何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增加多层次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供给?

广东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三级调研员李俐辉介绍,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医养相结合,目前全省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324家、康复医院60家、护理院(站)234家,养老机构1806家、可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9938家、“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疗机构186家。

针对广州医保促进医养结合的相关工作情况,广州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处二级主任科员叶舟介绍,“建立向老年人倾斜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养老机构提供长护险服务。”他表示,广州市未来将继续推动养老机构提供长护险服务,优先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活动现场,广州市医疗行业协会副会长孙宗光、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康复教研室副主任医师章马兰博士针对如何建立形成多元化社区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分别发言。孙宗光建议借鉴“医联体”模式发展“护联体”,实现患者信息、护理管理、医患关系的合作和延续;章马兰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建议构建“评估-干预-再评估”的社区养老管理新模式。

此外,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长徐永能、广州南国颐景老年公寓主任谢洁雯、广州润博医院院长邹润香、呵护医疗养老(广州)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慧莹、桐乐(广东)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学涛、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彭水平,分别结合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等社区居家护理工作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对老年护理服务提出针对性建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海报设计 | 郭思

责编 |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