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之后,在不到4个星期的时间里,所有的欧洲列强都被卷入其中,1914年7月31日,德国向早已做好准备的俄国发出最后的通牒,要求日停止国内动员行动。

俄国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要求,随后当天下午德国便向俄国宣战,面对早就应该发生的战争,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和亲信们认为这次危机是增强本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协约国战争计划

在之前的欧洲各国已经联合在一起,双方盟军开始各就各位,面对法国总理提出一切行动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德国认为那是法国力挺俄国的说辞,随即在8月3日对法国宣战。

在这个时候,各个参战国的首都都有大批次人群涌上街头,他们为各自国家的战斗热情呼喊,试图以民声来支持国内的战胜号角。

此时法国和俄国的大军为了打击最强大的对手德国分别从西面和东面踏上了征途,边上还有强大的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经济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三国夹击计划让他们充满着自信,可是接下来德国的回击让他们措手不及。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

1914年以前,奥匈帝国和德国打算依赖利用铁道系统进行快速动员,对此制定了复杂的战争计划,使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两头开战。

面对1894年法俄签订过一份专门钳制德国的合约,为此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康特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了一套战略,打算在俄国跳动起大规模军队前击败法国,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他的计划是在当时梅斯和瑞士国境之间的阿洛两省布置一支军队,在联合各路大军在崎岖的地形之中利用德国边境要塞来拖延法国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可以阻止法国军队向两省推进,在通过铁路迅速转向东线,与留守东普鲁士的军队会合,最后积聚全部的兵力进攻俄国。

1906年,施里芬离世,赫尔姆斯冯毛奇将军接任他的位置。

错误的判断

这位将军在接任指挥位置之后,面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速度比预计的要快,这让他觉得原计划应该进行修改。

他将之前安置在梅斯和瑞士之间的德国军队从总体数量上提升到25%,原本只有5%的兵力成为更强力的军队,再将驻扎东普鲁士的守军增加到15%,这样大幅度地增兵让前线的梅斯北部现在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奇将军看来,「施里芬计划」过于冒险,法德边境和对俄东线过于单薄的兵力让他寝食难安,他将施里芬左翼9个师增加到23个师,将右翼68个师减少到53个师,左右翼兵力配备比由1:7改为1:3。完全违背了施里芬「切莫削弱我的右翼的嘱咐。

在他的一系列变动之下,将原本德军安排好的推进之路变得十分狭隘,致使双方在决战时候并没有做到安置在此的关键性作用。

陷入苦战之中

1914年大战爆发,毛奇将军从右翼抽出2个军来加强左翼的法德边境,将原本希望诱敌深入的战略变成了把法军顶回去,导致后面援军会合给德军带来沉痛的一击。

与此同时俄国方面没有等待国内动员完毕就开始发起进攻,提前攻入了战略要地东普鲁士,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从西线战线再抽调两个军进行支援,导致前后并不能呼应,援东线,未及抵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第8集团军已在坦能堡会战中击败俄军,导致这两个军既没赶上东线之战,无法加入决定性的西线迂回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再加上英国远征军的插手,彻底让两个德国集团军之间出现缺口,德国第一集团在处于被围歼的危机之下,被迫后撤,德国西线大迂回战术失败。

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会战,也让当时西线陷入长达4年的僵持。

最后的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关于德皇的任命就很有问题,在考虑到施里芬计划中的特殊之处,采用谨慎的毛奇将军便是败笔之处。

如果施里芬亲自来实施自己的作战计划,西线大迂回作战就增加了6个军,足以弥补巴黎到海峡之间50英里的空缺,以及第一、第二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也足以维持大迂回作战的强大攻击力。诚如巴巴拉·塔奇曼所言:让一个谨小慎微的庸人去执行一个胆大包天的天才计划,这才是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里芬计划破产似乎是人类各种完美社会设计失败的一个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