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钱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作义

傅冬老师是傅作义将军的女儿,我和她曾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也比较熟悉。他比较愿意和我聊天,后来她干脆明说,每年单位春节前送慰问品上门就由我去,顺便聊上一会儿。那时老伴周毅之已经辞世,她年迈后出门减少,愿意和年轻一辈多接触、多交流。

聊天时,我会就一些当代史问题向她请教。后来,她为看病的事曾找过我。甚至有一回,她为住处周围居民反映环境保护的事情打电话过来,希望我向有关方面反映,协调解决。

偏偏是关于她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关于她本人在北平和平解放中的事情,傅冬老师不愿意多说。每当我谈起,她总是说,等什么时候彼此都空下来,集中精力说一次。但是有一点她多次向我说起,时下有不少关于她在北平和平解放中作用的说法——那些传奇一样的故事大都不准确,“因为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传奇,凡事都有前因后果,平平淡淡才是真”。

后来我发现了,看来问题不在于让她谈谈自己,而在于她在晚年不断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对父亲傅作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超越了她早年的看法,她要换一种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父亲了。

1999年春,傅冬老师的额角动了一个手术,久久未能愈合,这段时间我去看过她几回。她住在北京离崇文门不远的一幢塔楼里。我们谈起青年人看问题常常很急切,常常希望一看到问题就希望尽快加以解决。傅冬谈兴突起,就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她说,当年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炮声很清晰了,父亲傅作义将军还在和与战之间举棋不定,思想斗争极为矛盾和激烈。“那时我那个急呀,心想你怎么还不下决心停止战斗去和谈呀!可是该说的我都已经说了,再说还是那些话了,你怎么那么顽固呀?”

后来,傅冬说,特别是自己也步入晚年,静下来设身处地从父亲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细细思量,才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在旧时代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将军,要他在大决战的关头放下武器,将手下的几十万大军交出去改编,实在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何况我的父亲打过许多仗,还擅长于守城呢!”后来困守北平的父亲也向她说起:“我不是不会打仗,手下毕竟还有20万大军呢,要打就是一场血战。但是打起来会有什么结果?北平人会有多大伤亡?故宫还保得住吗?我反复想的就是这个。”

最终,傅作义将军选择了谈判停战,城中20万军队接受解放军改编,换来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傅冬老师对我说:“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去故宫参观,看到像潮水一样的人走进了故宫,在故宫里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我突然想到了父亲,突然想到故宫有今天这个样子,和我的父亲太有关系了。我感到我的父亲是了不起的,他作出了艰难的但是正确的决定,为了这个决定他把全部家底都抛弃了。一个人能有这样的父亲不是很好吗?”

傅冬老师在这时又加了一句:“可是我在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想的。”

责编:刘忠辉

编审:郑国伟

制作:张欣羽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