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马季受邀去澳大利亚演出。

听闻父亲要来悉尼,马东请了几天假,专程从郊区赶到悉尼市中心,全程陪在父亲左右。

在此之前,马东已在悉尼生活了八年。

马东是马季的独子。

和其他相声世家的子弟不同,他没有子承父业,而是走了一条和父亲完全不同的路。

马东高中毕业后,马季掏出家底,借助各种人脉,把儿子送上异国求学之路。

就这样,不满18岁的马东拿着三万块钱,坐上飞机,去到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求学。

彼时,中国经济还不算发达,没多少人听说过计算机。

而马东的专业,就是计算机。

刚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时,马东的心情,和《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男主角王起明一模一样,那叫一个雄赳赳气昂昂。

然而,几个月后,他的心情就荡到了谷底。

偌大的城市里,灯红酒绿,万家灯火,他却举目无亲,每时每刻都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包裹。

那三万块钱花完后,为了生活,他不得不一天打三四份工。

快餐店服务生,中餐馆洗碗工,装修工,油漆工,甚至去皮包作坊揉袋鼠睾丸皮……

只要是能赚钱的活儿,马东都来者不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打工赚钱,他还学会了省钱。

在国外,理发相当昂贵。为了省钱,他把头发留得很长,或者让别人帮忙剪。剪坏了,也只能认倒霉。

那时,他最大的心愿,是每两周能吃上一次10澳币的披萨。

最无助的时候,他交往过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朋友。

多年后,这件事成为《饭局的诱惑》里的笑谈。

马东在悉尼住了八年,内心却是一片荒芜。

他说:“悉尼很美,但跟我没关系。”

那一年,马季到澳洲演出时,马东亲眼看到父亲走到哪里都能吃香喝辣,走到哪里都有鲜花掌声,他内心深受触动。

那一刻,他看到了名利对人的影响。他很想像父亲一样,成为名人,过人上人的生活。

同时,他也确定了一点,澳大利亚不是他的家。

他的家,在中国。

于是,他有了回国发展的想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

马季听完笑了。

他以为儿子是头脑发热。没想到不久后,儿子真的回国了。

几年后,他还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

马东小时候,受家庭环境熏陶,很有语言表演天赋。

他经常偷看父亲的工作本。

四岁半时,就已经能背出整段快板《奇袭白虎团》。

马季吓坏了。

后来,他才得知儿子是从收音机上学来的。

马季说了半辈子相声,深知这一行的不易。

说心里话,他不希望儿子干这一行。

他经常教导儿子:“不要跟在你老子后面吃相声这碗饭,没有出息。”

然而,遗传基因却不会听马季的教导。马东长大后,虽然没有子承父业,却也吃上了开口饭。

27岁那年,马东毅然回国。随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

30岁那年,他进入湖南电视台工作,主持《有话好说》。

这是一档谈话栏目,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马东的主持风格幽默诙谐,又不乏深度,很快受到了各方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马东是主持人,彭小盛是制片人。

彭小盛是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

两人天天见面,不知不觉间,马东便爱上了彭小盛。

但马东几次表白,都被彭小盛拒绝。

彭小盛心里有顾虑。

她心想,马季是相声大师,马东是他的独子,而自己只是普通家庭出身,嫁给这样的家庭,门不当户不对,以后难免会受气。

求爱失败后,马东每天都像丢了魂似的。

马季发现后,问他怎么了。马东对父亲和盘托出。

马季想了想,最后告诉儿子:“别急,老爸助你一臂之力。”

不久,马季去长沙演出,特意让儿子和老伴陪同前往。

演出结束后,马季一家邀请彭小盛在咖啡厅见面。

马季真诚地告诉彭小盛,他们一家都是普通人,希望对方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他们会把她当作亲闺女看待。

顾虑被打消后,彭小盛终于同意和马东交往。

2004年5月,马东和彭小盛低调完婚。

四年后,彭小盛诞下女儿马苏拉,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马东从不吝啬对妻子的夸赞。

2009年,在某大型晚会的互动环节,一位观众问主持人马东的职业感受。

马东红着眼圈说:“涉足文艺圈并不是我的初衷,完全是因为妻子的关心和鼓励,是爱让一个男人不断地成长!”

《有话好说》是马东和彭小盛的“红娘”。

然而,这档节目做了一年半,就停播了。

2001年,机缘巧合下,马东进入央视,成为《挑战主持人》的制片人兼主持人。

节目中,每每有选手被淘汰,马东总会抛出那句经典的口头禅:

“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

他的真诚、犀利与幽默,成为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

多年后,央视新推出《主持人大赛》,还有观众对马东主持的《挑战主持人》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后,他成为《文化访谈录》制片人兼主持人。

为了做好这个节目,他经常熬夜阅读大量资料。

遗憾的是,这档节目因格调高雅,受众较少,收视率一直不佳。

对电视台而言,收视率为王。一档节目内容再好,收视率过低,也是枉然。

马东因此倍感压力。

这也迫使他看清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权衡利弊之后,他决定转做娱乐综艺节目。

2009年,马东被选为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并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相声《五官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的春晚,马季为观众献上了相声《老少乐》,那是他最后一次登台。

13年后,马东站上同一舞台上,也为观众送上一段相声。

笑声依旧,却物是人非。

这也算是父子俩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吧。

2012年9月,马东正式从央视离职。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人。

想想看,央视主持人,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它却被马东“啪”一下,扔掉了。

马东走了,走得义无反顾。

多年后,马东说,自己当年离开央视,是为了“三个自由”。

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

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色自由。

角色自由,就是要学会放下身段,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2013年,马东放下身段,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

一年后,《奇葩说》横空出世,开启中国网综节目的元年。

这档节目里,众嘉宾唇枪舌战,视角多元,金句频出,引爆全网,至今豆瓣评分仍高达9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的火爆,证明了马东在内容制作上的创意与野心。

借助爱奇艺的资源,摸清网综节目的制作规律后,马东再次做出惊人之举!

是的,他又跳槽了!

只不过,这一次他是给自己打工。

2015年9月,马东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米未传媒。

这一年,马东47岁。

他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随后,《奇葩说》《奇葩大会》《饭局的诱惑》《乐队的夏天》《拜拜啦肉肉》《黑白星球》等原创网综节目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

选对方向,全力以赴,终会有所收获。

2017年9月,“微博电视影响力盛典”在上海举行,马东获得影响力人物奖。

这个奖,是对他近20年媒体人的最大褒奖。

2017年,许知远采访了马东。

这是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对话。话里话外,暗藏机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知远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

面对他一连串看似含蓄实则尖锐的问题,马东神态自若,谈笑风生。

遇到不好直接回怼的问题,他会笑着说“我没那么自恋。”

一句话,化尴尬于无形,引得屏幕内外会心一笑。

这场谈话中,许知远一直在提示马东,想让他承认一点,即《奇葩说》过于粗鄙化,缺乏深度,没有社会责任感。

马东却说,许知远属于站在人类金字塔塔尖那5%的精英人群,而《奇葩说》的受众,是金字塔底座那95%的普罗大众。

言下之意,这节目本来就是给俗人看的,你又不是俗人,你该干嘛干嘛去。

访谈中,许知远一直质疑《奇葩说》的文化含量和社会责任感。

马东却认为,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是沉淀的结果。

至于社会责任感,在另一个采访中,马东明确表示过,当自己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档节目,不一定非要宣传正能量,但必须要守住底线。

这个底线就是,不违背公序良俗,不产生社会危害。

许知远到米未采访时发现,90后员工普遍对人爱答不理。

马东立刻纠正,不是爱答不理,他们就是要用这种爱答不理的方式告诉你,ta的存在。

一句话,足见他对90后的了解有多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央视时,马东西服革履,文质彬彬。

转战网络平台后,他从头到脚,像换了个人。

今天的马东,发型越来越酷,衣着越来越潮,爱打王者荣耀,满口网络流行语,比90后还90后。

其实,这是他放飞自我后的本能反应。

网综这个赛道,受众主要是90后、00后。

正如《奇葩说》辩手肖骁所说:“年轻人的钱,好赚啊!”

为了更讨年轻人喜欢,马东甚至不惜在自己的脸上动刀子。

《奇葩说》第二季里,马东割眼袋成为热议话题。有网友调侃说:马东整容后年轻了10岁。

有人问他,都一把年纪了,为啥还要割眼袋。

他是这样解释的,自己的一个朋友是整容医生,一次他俩闲聊时,对方劝他,他的眼袋太影响形象,迟早都要割,迟割不如早割。

于是,对方当天就摁住他,给他割了。

制片人建议他,为了收视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观众。

而在他看来,割眼袋嘛,多大的事啊,就和理发一样。

但结局与他预想的完全不同。

马东割眼袋后,不仅被《奇葩说》的辩手野红梅、肖骁、庞颖群嘲,还被小S狠狠挖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18年7月,还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偶遇马东的照片,还调侃他割眼袋的事。

这是米未的欢乐来源,也成了吐槽马东的最大的梗。

调侃到后来,他也用眼袋自嘲,说眼袋是在北京饭店拿菜刀做的。

身为60后,马东是米未年龄最大的人。他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虽已年过50,马东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他对流行文化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什么流行,就研究什么。

这状态,让人大写的服气。

许知远采访马东时说,看《奇葩说》时,看到辩手们要么张牙舞爪,要么语出惊人,整个乱糟糟的,他“觉得挺伤感的”。

马东立刻回应:“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东笑着说,自己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

悲凉的源头,一是他始终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二是他在澳洲那8年的艰难岁月,让他看尽了人生的苍凉。

但正因为看尽,所以想在苍凉之上开一些花,创造一点风景。

蔡康永说,马东这个人,能放下身段,不把自己当回事。

“不把自己当回事”,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尤其是当人有了地位后,再想放低身段,那必须要打碎自我,重塑自我。而这,需要有超凡的智慧和勇气。

对马东而言,人生没那么多意识形态,它本就是一场游戏,万物皆可娱乐。

让人笑,总比让人哭好。

毕竟,人生已经艰难,何必一味拆穿。

他的节目里曾说过一句话,被拆穿就是骗局,没拆穿就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