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六,尾牙祭。
好怀念过尾牙的日子,满满的饕餮盛宴。
明天就是腊月十六了,也就是每年最后一个牙祭的日子。
我曾经在2012年的时候入职了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有很深厚的港台和福建背景。
上市公司的制度都很正规,大事小情都有制度明确。而“做牙”这种民俗也写在了制度当中。因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牙”,其实就是“牙祭”的意思,北方人所说的牙祭一般就是指吃肉,而闽台地区的牙祭则搞得更有文化内涵。
“牙祭”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是福建、台湾一带)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的仪式。
有人说,北方由于常年战乱,传统的华夏文化已经基本消亡,更有甚者,抛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论调,试图割裂草原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关系。
说得有些远了,这里不再辩论这些,但不可否认,随着汉族人群的南移,很多文化习俗被南方人更好地继承下来了。也因为对故乡和祖宗的思念,所以南方有更多的祠堂和庙宇。
而牙祭就有着很深厚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要祭拜土地公公?这是源于农耕时代,古人对土地的崇拜,有了土地,就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民以食为天,所以有了土地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祭拜土地公,就是希望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丁兴旺。
清代道教画上的土地公
而每月的农历初二、十六,是福建一带的商人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是每年做牙的开始,叫做“头牙”;而每年的十二月十六是一年当中最后一次“做牙”,所以叫“尾牙”。
做牙的内容除了准备三牲四果、香枝与纸钱,摆放供桌贡品,焚香祷告之外,祭拜之后的大餐才是人们最感兴趣的“牙祭”。
什么叫牙祭?牙祭本来是用野猪牙或象牙(后来用玉璋)祭祀神或祖先。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就有大量的兽牙。
三星堆中象牙
古人有初一、十五设家祭的习俗,而贡品中肥肉香烛必不可少。祭礼一毕,香味散尽的供品自然要派上另一个用场——牙祭。这“典礼”通常是在初二、十六的中午进行。
清代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反映了元末到明朝的官场和民情,其中第十八回中,对牙祭有着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著名的黄永玉的画作《打牙祭》
“想要拴住男人的心,就得先拴住他的胃”,其实,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对美味佳肴难以抗拒。难怪走红于网络的民国才女张爱玲说:“通往男人心灵的路是通过胃”。
张爱玲的语录在网上很是流行
擦掉口水,言归正题,继续说“做牙”,在一年十一个“做牙”里,最重要的就是“头牙”和“尾牙”。
二月二,龙抬头,在中国很多地区是农耕的开始,而腊月十六,又基本是农耕期的结束。因此,腊月十六到过年,是人们相对比较清闲的时间段。
一年忙忙碌碌地结束了,无论如何,也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表达一下谢意。这就是“尾牙”,腊月十六,众多老板,都要举办隆重的尾牙宴会来宴请员工,以犒赏员工们在过去一年的辛苦付出。
由于“尾牙”的时间距离春节很近,“尾牙”已经被很多福建人当作是过年的开始。
尾牙发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风俗就是各公司在尾牙日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尾牙聚餐,或者企业年会,作为一年的总结。据说,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吃大餐就是尾牙祭的遗俗。
在尾牙宴当中,还有件趣事,那就是尾牙宴中必不可少“白斩鸡”(我以前的公司是用的鱼),这是用来象征生意兴隆的。
同时这只鸡也决定了你明年的命运,如果老板们想要解聘某个员工,则以鸡头相向,员工也就心领神会,明年另谋高就,这在闽南语中叫做“辞头路”,也就是辞职、解雇的意思。
假如被免职的不只一人,那就需要用筷子夹起鸡头分别朝向将被“辞头路”的人。
在热热闹闹的饭局中解决掉这样的事情,倒也其乐融融不伤和气。
不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老板们法律观念的加强,今天的尾牙宴往往少了“辞头路”的桥段,更多是表达欢乐祥和的氛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