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圈里常常有人说:某某人练出来了,现在的速度相当不错;某某人没戏,越跑越差劲。
大众跑者以健康快乐为跑步目的,但是,谁不愿意跑得更快呢?如果能够超越昨天的自己,当然很有成就感。
所以,关注跑步速度的跑友其实很多,不少人在暗中为自己跑得太慢而苦恼。
虽说跑步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基因,尤其是短跑。但跑友们的日常跑步几乎都是长跑,一次跑3公里或者30分钟(这只是及格线),速度的快慢受爆发力的影响较小,更多取决于身体状态。
身体状态可以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因而,普通人的跑步速度在达到极限之前当然也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
影响跑步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五个,五个因素都和身体状态、身体控制能力直接相关:
1、体重——燃脂跑
跑步时整个身体向前运动,需要克服的最大阻力就是跑者自身的体重。
日本人研究表明,体重减轻1公斤,跑马成绩提升3分钟。
先把体重降到标准水平,这是提高跑步速度的第一步。标准体重的计算方式不用太复杂,采用常规的“身高(厘米)-100(女生减105)”即可。比如,男生身高175厘米,体重75公斤。
在减肥阶段,跑步不追求速度,慢跑才是燃脂跑,快跑还需要糖原和蛋白质同步供能。
为了减肥效果好,每次跑步不能低于30分钟,每周跑步3到5次,还得注意控制饮食。假如体重实在过大,也可以从快步走开始。
如果体重已经很标准,那就直接从下一步开始。

2、耐力——长距离慢跑
跑步是一项耐力运动。耐力就是耐久能力,跑步中就是对抗疲劳的能力。

要想对抗疲劳,跑步时的摄氧量就不能低于耗氧量,心肺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都能适应跑步的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最适合的跑步方式是长距离慢跑,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左右,时间控制在30分钟到一小时。
耐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身体需要反复训练才能适应跑步节奏,同样的跑步模式往往需要重复5到8周才能产生显著效果。
当你可以一边聊天一边跑步、呼吸平稳,这时,可以适当加大跑步强度,比如,距离增加10%,或者,配速提高10到30秒。

3、肌肉力量——协调中枢神经系统(跑步的指挥中心)和肌肉群关系

无论是腿部肌肉,还是腰部、臀部,肌肉力量不足必然导致身体向前的推动力不足,难以保证前行中身体的平衡感。
肌肉力量训练是跑步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下蹲、开合跳、俯卧撑、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找几个适合自己的,每天做几组。
对成年人来说,哪怕不跑步,肌肉训练也是一项必修课,减缓肌肉流失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度过中老年危机。同时,肌肉对骨骼的有效支撑可以降低受伤概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关节弹性——提升跑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主要体现在每次跑步前的热身运动上,从踝关节、膝关节到臀部、腰部、肩部,跑前需要全面活动,避免跑步损伤,提高跑步效率。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10分钟的热身慢跑,既起到润滑关节的作用,又能把血液分配到运动中的肌肉系统,强化腿部血液流通,让身体状态调整到适合跑步。
5、跑步技术——实现跑步效率最大化

呼吸技术:学会用呼吸节奏控制跑步节奏和摆臂节奏,慢跑坚持用鼻腔呼吸,习惯深度呼吸,将肺叶底部无用的废气彻底排出,才能吸入最大量的新鲜氧气。
送髋技术:挺胸收腹,核心收紧,找到推背感,小腹往前送。记住,跑步不是甩大腿,是送髋的同时重心向前带动双腿迈出。
着地技术:尽量控制腾空高度,着地时落脚点位于身体重心的正下方;同时,学会全脚掌着地和前脚掌着地,缩短触地时间,为提高步频创造条件。
步频和步幅:前期控制住步幅,把步频稳定在每分钟180步以上;后期慢慢在确保步频基础上加大步幅,找到自己步频和步幅的最佳搭配习惯。

除了上述五大因素,我们还要记住:身体有一个接受运动刺激的临界值。
如果跑步强度对身体的刺激处于临界值下方,跑步效果几乎可以忽略。这是强调跑步时长的基本原因。如果每次只跑10分钟,跑步带来的健身效果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跑步强度稍微超出临界值,身体自然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主动调整各项机能并逐渐适应。所以,跑者通常以周或者月为单位,循序渐进地加大跑步距离或者时长。
如果跑步强度过大,远远超出临界值,刺激过强,则身体的有关机能就会遭到破坏,跑步效果适得其反。

正因为身体临界值的存在,跑者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跑步,也不能从始到终一个速度跑到底。
在日常跑步中,要学会搭配不同的跑步类型,自己根据身体的反应把热身跑、持续跑、加速跑、减速跑、间隔跑、长距离慢跑组合起来,进步才会更明显。
最后想说,跑步速度提升,耐力最重要。跑步是一种坚持,日常跑步,长距离慢跑至少应该占到80%的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比耐力流失得更快,那时候,谁能跑得更久,事实上,也就能够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