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代的宋聘号估价上百万一片;

1950年代的勐海生饼估价近四十万一片;

1988年的88青饼从几元到25万一片;

2003年的六星孔雀最高被炒到7200万/件;

2017年后的新茶涨幅更是以小时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从边销侨销的低档茶到有钱有势的必备品,普洱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正经历着其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的辉煌……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炒作……

普洱茶的涨价对其本身而言提高了知名度,打开了市场;对茶农来说增加了经济收入;对茶叶生产厂家来说提高了销量,提升了利润;对当地政府来说增加了财政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事实上却暗藏危机,如果普洱茶再这样无休止地炒作下去,除了随时可以拂袖而去的资本,对于普洱、茶农、厂家、政府、茶友、茶叶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输家。

第一,对于普洱爱好者而言,除非付出高昂的代价,否则别再想轻易喝到一款称心如意的茶叶。

而随着价格的疯涨,粗制滥造的低品质茶叶必然横行市场,价格虽然便宜,但却难以下咽。

太贵的喝不起,太便宜的喝不得。长此以往,必然会让那些真正的爱普洱之人远离普洱,转投其他茶类。

一旦被消费者抛弃,普洱茶建立起来的火热局面一定会迅速冰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对于茶农来说,短暂的市场繁荣和价格疯涨必然会使茶农们积极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茶叶种植面积的增加必然会挤占粮食作物和原始森林面积。一个得保证粮食安全,一个得保护自然环境,两个都动不得。

在市场冷落后,必然会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的后果即为滞销。而农民作为抗风险能力最薄弱的一环,长远来看,受伤最大的必然还是茶农。

铁观音凉了后的安溪茶农就是普洱茶农们的前车之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茶厂。在这场疯狂的盛宴中,厂家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跟茶农一样,价格的疯狂上涨必然导致厂家疯狂扩张产能,如果普洱销量一旦下滑,过剩的产能怎么转移,银行的贷款怎么还上都是大问题,所以受益最大的是厂家,最先压死的同样是厂家。

而资本,一定会在市场崩盘的前夕迅速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市场动荡带来的乱摊子,不仅仅包括财政收入的减少,还有茶农和茶工的失业,银行贷款的呆账坏账都需要政府解决。

而且普洱的奢侈品化,会被当成一种很好的行贿工具,滋生腐败犯罪。

远的不说,就说央视近期热播的《零容忍》第一集,就有用高端普洱茶行贿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对于整个茶叶行业来说,普洱做出的示范效应一定会被其他茶类的经营者纷纷跟进。

白茶利用普洱“越陈越好”的定海神针,自创了“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使得老白茶一饼难求;

武夷岩茶利用普洱炒作“名山茶”和“古树茶”的手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早几年前就开始了论泡卖茶,好的山头竟然炒到了48万/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堡茶利用“渥堆发酵”鼻祖的身份,大有把普洱茶拍死在沙滩上的意图;

就连早已没落的铁观音,近些年来也开始炒作“陈香型”;

最不可思议的是,传统名茶龙井茶都试图和越陈越香沾上边儿……

看看,它们都是普洱带出来的好徒弟,心思都不用在怎么改进生产工艺,怎么优化茶叶树种,怎么才能让茶叶的口感更好上,而是一个个都把精力用在炒作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一个个都涨了价,一个个也都假货横行。

以至于有茶友感慨,喝什么茶什么茶涨价,茶叶是喝不起了,改喝咖啡了。

以前对“七万茶企干不过一个立顿”这句话特别不认同,觉得文化不同,模式不同,不能简单地拿市场份额作比较。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对的。

一切向钱看,尽弄虚头巴脑的东西,丝毫不为消费者考虑,这样的风气一旦在行业里盛行起来,一定会不战而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其他行业的经营者同样可以从普洱茶的炒作中学习经验和获取灵感。

兰花、红木、蜜蜡、藏獒、白酒乃至生姜大蒜……哪个不是一开始风生水起到最后一地鸡毛?

久而久之,没有人会实实在在做事情,而是一门心思搞炒价格。

普洱茶炒作,请停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