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柳如燕

这是2022年的第一发泪弹。

今天看到刷屏,才决定认真的去看这个故事。

看完后,我也破防了,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为人父母者,只有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牵挂。

2021年11月11号上午,杭州老人金性勇,在殡仪馆放好了老伴儿的骨灰盒,然后眼帘低垂,低声说:

“我要打电话了,你同意吧?哪天我也走了,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儿子的事了。”

老伴儿安静地呆在盒子里,仿似一种默认。金性勇便摸出老年手机,拨出了早已记下的报刊号码:

“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17日,杭州日报发表了由老人自述而成的报道。

这个故事,那么普通,却又不同凡响。

01

金性勇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金晓天,在国外定居,因为疫情回不来。小儿子金晓宇,因患狂躁症,月前就已经住院了。

两个儿子都还不知道母亲已经走了,他暂时也不打算告诉他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长大就意味着分离。

去年10月的一天,已经很久没出门的小儿子晓宇跟他说,要出去走一会儿,7点回来。

结果,他却到火车站,买了去温州的车票。

第二天,金性勇正心急火燎,晓宇却回来了。

问他去温州干什么,他若无其事地说,下车吃了点东西就回来了。

金性勇暗自叫苦不迭,他知道,儿子这是躁狂症发病的前兆。

果然,没过几天,晓宇又一拳打掉了一个迎面走来的快递员的门牙。

七院的人不出意料地来了,要把小宇带走。

小宇大喊:爸爸救救我,我不去医院啊,不要去啊。

七院,是精神病院。

金性勇的老家,在浙江桐乡。

他与妻子是青梅竹马,两人各自考上大学,又一同分配到天津工作。

1967年,两人结婚,先后生下了金晓天和金晓宇。

晓宇6岁那年,出了一次意外。

他跟邻居孩子在一起玩。

邻居孩子有一把可以射出小纸球的玩具手枪。

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一天,那孩子竟在枪里放了一根针。

玩闹中,他对着晓宇,按下了扳手。

晓宇左眼晶体碎了。

瞎了一只眼的晓宇,从此只能斜眼看东西。

1984年,金晓宇12岁了。

因为一直有着落叶归根的情结,金性勇一家回到了杭州。

让夫妻俩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聪明且争气。

晓天考进了复旦大学,晓宇上了高一,也被分在了尖子班。

日子在平淡琐碎中流逝。

直到有一天,晓宇突然回来跟他们讲:

“我不上大学了,也不要读高中了。”

这句话,继藏在枪里的针之后,成了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拐点。

02

夫妻俩原以为孩子只是说说而已,但晓宇真的不再上学,天天呆在家里。

金性勇只好托人给晓宇找事做,希望他过段时间就能想通,再回到学校。

晓宇先是去新华书店当售货员,后又到排气扇厂当工人。

可他不是跟顾客起冲突,就是跟工友难以处理好关系,每一份工作都做不了多久。

晓宇不再愿意去上班,每天都躺在床上。

“他也不跟我们说话,会突然发脾气,情绪极不稳定,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会毫无征兆地把冰箱推倒,会砸坏电视机,会往电器里灌水......

家里的桌子、书架、门全都难以幸免于难。

夫妻俩常常会突然听到“轰”的一声,那是晓宇“搞破坏”的声音。

因为晓宇的暴力行为,家里长期处于家徒四壁的状态,连电视机也不敢置办。

妻子会绝望地问金性勇:“他(晓宇)是疯了吗?”

他们不知道,晓宇这是病了。

有一天,晓宇突然跟他们说,想考大学。

夫妻俩喜出望外,赶紧把他送进补习班。

几个月后,高考成绩出来,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小宇基本没上过高中,但考试成绩却离一本只差3分。

经历几番波折,他进入了树人大学。

可只读了一年,晓宇就犯病了。

他跟几个同学出校喝酒,表现得异常兴奋,回校后还往老师的汽车顶上爬。

金性勇将他带回家——

“我知道这孩子与学校从此无缘了。”

03

晓宇回家后埋头自学,最终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

但他的病情却一直在恶化。

他喝下安眠药,躺在床上昏迷不醒。

母亲发现后,将他送到医院洗胃,才救回一条命。

他把皮带挂在天花板,试图上吊自杀。

门外的老两口听到响声,冲进门发现儿子摔在地上。

夫妻俩抱着儿子,失声痛哭。

金性勇查了不少书籍,又带晓宇去看了几个医生,确定儿子得了躁狂抑郁症。

这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又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的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因为这病来得快去的也快,吃药也不能控制,从1992年起,晓宇基本每年都要送小宇进医院。

金性勇和妻子觉得,哪怕以后晓宇不上班不读书不结婚,都不重要。

只要他能好好活着。

93年,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

眼见晓宇格外爱书,英语、日语、古文、围棋、音乐、绘画、地理等都有涉猎,金性勇咬咬牙,为他添置了一台电脑。

就是这台电脑,构筑了晓宇的另一个世界。

他不玩游戏,只用它自学外语、看原声电影。

发病时,他依然会砸东西,但从来不会碰这台电脑。

就这样又过了十年,命运的第三个拐点来了。

04

2010年,金性勇妻子去参加同学会。

一名做了教授的同学得知了晓宇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请他在家做翻译。

很快,南大出版社寄来了八个英文短篇小说。

晓宇以最快的速度,翻译完了其中一篇《船热》。

金性勇不大相信地问他,翻译等于再创作,你能完成好吗?

晓宇说,爸爸你放心,我翻的不会比别人差。

我很惊讶,这是文学啊,翻译等于再创作,一篇还不知道行不行,一整本书你能翻译好吗? 小宇说,行的,爸爸你放心,我翻的不会比别人差,这些年我出门就是到浙江图书馆,我不是去玩,你到浙图查下借阅登记卡,我借过的每本书,都有金晓宇的名字。 “那你看过几本小说?” “我看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外语小说。”

从此,晓宇开始了他的翻译人生。

十年间,他以每年两本的速度,完成了22本外文书籍的翻译。

所翻译的作品,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

因为他的翻译从来没有失误,且每本书都很好卖,编辑部的人都抢着做他的责任编辑。

有人给晓宇母亲打来贺电,赞叹:“你们养了一个天才!”

但除了南大,翻译界没人知道金晓宇是谁,社会上没人知道我儿子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更没人知道这些书是一个躁郁症患者翻译的。从没露出过笑脸的小宇,第一次眉开眼笑地告诉我,“爸爸,浙江图书馆里也有我翻译的书,我还特意去查了借书登记本,有很多读者借过金晓宇译的书哦!” 新书出版后,小宇会去查看豆瓣评分,“爸爸,爸爸,都是8分以上,还有很多读者评论好看……” 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笑着点头,“好、好”。

只有父母知道,苦难就是苦难,不屈的是勤奋。

正是靠着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金晓宇才在上帝为他关闭一扇门时,又打开了一扇窗。

有人说晓宇搞翻译就是为了挣钱。

金性勇苦笑:

“他们不知道翻译根本不挣钱,新书只是我儿子命悬一线时的强心剂。”

之前,小宇用了一年时间翻译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书信集》。

但因为出版社的原因,这本书迟迟未能出版。

晓宇天天等,天天盼,等到最后,金性勇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他再次发病,独自去了温州,又打掉快递员的牙齿。

随后,又一次进了精神病院,没能在母亲离世时,好好跟她告别。

05

(上下滑动阅读金性勇自述全文)

故事发出后,迅速引起了巨大关注。

不少读过他翻译作品的网友激动留言:

“原来是他!!我喜欢的翻译书籍都出自他!”

而没看过晓宇译文的网友,也大都是含泪看完了金性勇老人的自述。

有人读懂了这篇苦心:

“这个父亲,刚把老伴送走,就给报社打电话希望宣传下儿子。

是因为他怕自己突然也走了的话,患病的儿子失去所有依靠......

所以这位父亲,希望儿子更被社会认可。

能在他走后,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金 晓宇和父亲金性勇

网友们想捐款,但金性勇拒绝了。

他说了两个好消息:

金晓宇已经出院回家;

《本雅明书信集》样书也已收到,预计下月上市。

说实话,看完这位父亲的口述,我也泪目了。

没有复杂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铺陈。

只是那么平实的娓娓道来,就已经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晓宇的经历固然让人唏嘘,但这篇口述后深藏的情感暗涌,无时无刻不在拍打着读者的灵魂。

只听故事,我以为晓宇还是个孩子,实际上晓宇已经50岁了。

他一共出了22本书,进了30次7院,一生没有朋友。

我特意去百度搜了下,已经能看到金晓宇的百度百科,身份为“中国翻译家”。

我想如果他去堂堂的妈妈能看到,也会九泉含笑的。

她的儿子,真的是天才译者。

06

美国精神病医师朱利安曾写过一本书,叫《躁狂抑郁多才俊》。

在这本书里,他列举了25位历史名人,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贝多芬、牛顿、梵高...

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是天才的艺术家或科学家。

但成为天才之前,他们必须得要好好活着。

不伤害他人,也能保护好自己。

晓宇算不算天才我不知道,但在翻译领域至少是优于常人的,至少在他父亲的眼里,他的儿子就是天才。

但大概率的事件是,老父亲终究要先走,他只能一个人孤军奋战。

现实世界,总是如此残酷,而又温柔。

凡是爱无法治愈的,药也无能为力。

今天看到娜姐在转发这个故事时的感慨,觉得感同身受。

她说:

那个看起来没有出息的孩子,才是来报恩的。

我们总是逼着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却忽略了他可能就是一枝爬山虎。每个孩子种子不同,成长的姿势自然也不一样。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要成龙成凤,他们有自己的命运卡位。

有人被命运领着走,但有的人注定会被命运拖着走。

对于金性勇来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大儿子金晓天是复旦学霸,出国后就定居国外了,最后培养了个国际人才。

事实上,从他出国那一刻起,儿子就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小儿子金晓宇虽经常发病,好的时候却可以照顾年迈父母的生活起居,母亲生病三年,他就照顾了三年。

所以,不要再吼你家的孩子了。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学霸的。

或许那个总也考不好的学渣才是来报恩的。

很多人感叹,什么是养老防老?

最好的答案是,现世恩,现世报。

很多人问我,家的意义在哪里?

相依为命,就是家的意义。

PS:这篇文章是柳如燕主笔的,她以细腻的笔触与喷薄的情感认真记录着这个世界的平凡与辛酸。建议本楼的女同胞们可以关注《燕梳柳如是》,去找那个灵魂带着香气的女子。

-End -

只为苍生说人话!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xd327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