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渔网是一个手工活。
存放在仓库的渔网。
善氹村编织渔网的妇女。
冬日暖阳,映照着村口的老榕树。榕树底下,几双巧手在网框和网线之间穿来引去,一张张渔网渐渐成形。
这是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陈大岭村委会善氹村编织渔网的一幕。在这个远近闻名的渔网制造专业村,大大小小的渔网加工作坊遍地开花,编织着致富梦想。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陈大岭村,招牌响亮的可不仅是渔网制造产业。近年来,石仔岭街道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因地制宜推动陈大岭村渔网制造、罗非鱼养殖等全产业链同步发展,做到了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
牵线搭桥
小作坊迈向亿元大产业
“单丝渔网50个、拖网10个……”渔网生产户苏蓝宇的记账单里,每日更新着密密麻麻的出货记录。
一旁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轰鸣声响起,工人们手脚不停地接丝、织网,一片繁忙景象。
曾经,善氹村渔网加工多为家庭小作坊,品牌效应不强、销路难以打开。加上编织渔网要经过“剪料—扎网泡—打网铅—剪网粒”等复杂且耗时费神的工序,没有耐性的人很难坚持下来。
困则思变。2019年,善氹村成立渔网产业党小组,产业发展迎来转机。
“我们通过党小组牵线搭桥,党员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探索出了‘公司+联系点+农户’的模式,既做大了产业,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渔网产业党小组负责人介绍。
“公司+联系点+农户”模式迅速激活了产业发展“一池春水”。一方面,专业公司授之以渔,对从业群众进行渔网编织技能培训,并发放渔网编织操作台;另一方面,该模式把农家小院变成了渔网“加工点”,家家户户都能参与家庭作坊作业,确保群众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如今,走进善氹村的村头巷尾,编织渔网的妇女随处可见,村中大大小小的渔网加工作坊遍地开花,产业拓展到了全村。
59岁的家庭主妇李美玲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因丈夫的一场大病,家里所有的积蓄几乎耗尽。为兼顾照料丈夫和接送小孩,她在村里做起了连接渔网龙骨的工作。如今,编织渔网已成为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天可以挣100元左右,基本满足了家庭生活开销,也把孩子抚养长大去参军报国。
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善氹村,目前已拥有专业加工场63家,各种生产设备450多套(台),日均生产成品渔网达3000多条,为周边地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200多个,年产值逾2亿元。
示范带动
党建链串起产业链
陈大岭村位于高州南部,小东江支流蜿蜒流过,丰富的水域资源造就了多样的鱼类品种和渔业的繁荣。
沿着田间小路向前,村中一片宽阔的鱼塘映入眼帘。此时鱼塘中热闹非凡,一群渔民正朝水中撒网捕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
这是陈大岭村水产养殖产业的一个劳作现场。该村现有水产养殖户120多户,鱼塘面积2100多亩,主要品种为罗非鱼。刚过去的2021年,他们的罗非鱼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盟、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600多人,实现年产值5100多万元。
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党员带头人的示范带动。
“像新鱼苗研发、管护、加工等新的生产环节,都需要党员冲锋在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给群众吃下定心丸。”陈大岭村党委书记吴圣勇说。
陈大岭村将设立的罗非鱼养殖专业党小组,在不改变原有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打破地域界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促进产业机构不断优化。
如今,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的陈大岭村,通过党员带头人引导、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形成“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转、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有了党员带头人,陈大岭村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
根据村中水产养殖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等特点,产业党小组对村中鱼塘进行综合利用,由高州市瀚鼎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50MW综合性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互补),实现“水底养鱼、水面光伏发电”。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合同签订350亩,并转入施工阶段。项目完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农户土地流出租金由原来的数百元每亩,提高到2000元每亩,收入将翻倍提升。
截至目前,陈大岭村依托特色产业,已凝聚起一批兴业创业人才,产业链上发展党员3名、培育实用人才6名,2名党员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20多名党员服务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党小组为骨干带动123户村民致富。杨建雄湛蓝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