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中的名字和作品早已 为画坛所熟悉。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参加过追求艺术创新的青年美术社团“星星画会”的展览,之后他陆续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会上展示作品,多次在国外成功举办 过个展,还出版过几本画集。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1991年为他出版的画集撰写序言,称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并说“他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从不 满足对已有艺术模式的模拟与依傍……等待着他的,将是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艺术天地。”十多年过去了,张志中在艺术实践中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验 证了冯牧先生的预言。

张志中幼年爱好艺术,青少年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受过多年学院的、中西融合式的艺术教育。这段学历对他的艺术成长道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积极的方面 是使他开始懂得“形”,而“形”是造型艺术(不分中西)的基本点,不懂得或不掌握造型能力,别的无从说起。可是附中在培养学生造型技能的过程中,一度采用 了被曲解了的俄国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法,束缚了学生认识客观物象和把握客观物象的能力。对此,张志中发表在1986年《江苏画刊》上的一段文字有过这样的 批评:“回忆幼年,身在穷乡,几本小人书,一册芥子园,便是画画儿的启蒙之物。 即如毕加索、马蒂斯一类为世界所推崇的大师,在其作品中却似乎看得到城隍庙或木版画的影子。此时心中未免大惑,以往的根基亦随之动摇。进而怀疑,画儿这东 西,可是学得!”

这段话讲了两个艺术中实质性的问题:民族传统艺术造型的基本要素——线的作用和学画的方法。画画这件事,其技能和技巧是可以模仿、传授和学习的,但画画的 创造性只能靠启发和引导,难以传授,主要靠学画人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即使技能的技法,也各有体系和门户,难求千篇一律。契斯恰科夫教学法培育了不少俄国杰 出的画家,用削尖的铅笔在纸上精心抠出几十个“面”的方法,并非是契氏素描法的要领。张志中敏锐地注意到学院教学的缺陷,领会到民族传统艺术最重要的是自 由创造的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今天,张志中这二十年的艺术历程中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精神。

当然,一切自由,包括艺术创造中的自由,都必然受到一定法则或规矩的制约。张志中的作品融会了多方面的因素:民族传统绘画(匠人画和文人画,工笔画和写意 画,院体与民间绘画)的表现方法,西画(古典和现代,油画、水粉、水彩与版画)的技法和技巧。他主要运用,同时适当用墨与彩渲染。他作品中的题材内容很广 泛,有古代(如“红楼梦人物系列”)和现代人物(如《齐白石像》和“人体系列”),有山水(如“海滩系列”)、动物(如“人马系列”)和花鸟(如“荷花系 列”)。在作品中他关注形的塑造,更重视意的表达,追求写意性和神韵。他有很强的书写能力,他同时运用其他手段,制造的渲染艺术效果,以加强表现力,他用 笔稳健、实在,但同时很轻松、灵动,画面形象清晰、明朗,而整体效果浑厚、整体,耐人寻味。

张志中在实践中品尝着自由创造的愉悦,但也肯定饱受自由创造的苦恼。自由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可能任凭自己去驰骋才智,但其境界又是无限的,它的高处 始终可望而不可及。看来,张志中这位有思考、有悟性,又勤于实践的艺术家,正是在愉悦和苦恼中走过了几十年的艺术道路。

相信他今后还会这样往前走,走向“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艺术天地”。

张志忠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画家。他攻书法、诗词,攻儒道、武林、中医,都是为了寻找中华民族的魂魄。这些传统在他心中汹涌澎湃,再糅进版画的方法和效果,大大增强了志忠作品的魅力。别人的看法我不知道,反正我读了他的画鼻子尖上直出汗,一阵激动的凉风抽得脊背起鸡皮疙瘩,正如听了大师的音乐作品时,产生一种够不着、挠不到痒处的激动一样。

邵大箴

2006年8月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